中高考冲刺 家长如何助力孩子备考“心”路径?
东莞+ 2025-05-16 15:11:58

随着中考、高考的临近,孩子们的压力可能越来越大,家长多少也会有一些焦虑。我们都迫切希望孩子有良好的状态应对复习和考试,取得满意的成绩。同时,家长自己的情绪和沟通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应考。家长怎样做能真正促进孩子积极应考呢?东莞市12355青少年服务中心携手东莞市莞香花青少年服务中心,与东莞市杨柳名师工作室合作为大家带来四条赋能“心”路径,让我们一起助力孩子的复习应考。

多元视角,客观看待考试结果

每当孩子考完试,您更关注的是什么?是孩子考了多少分?排到多少名?能否达到理想的分数线?还是哪些方面做得好,可以继续加强?哪些地方有问题,需要怎么改进?

如果我们关注考试成绩、排名,当孩子考不好时,可能会觉得自己“很差”“不如别人”“没有前途”。假如我们强调考试是为了“查缺补漏,增强能力”,孩子会更多把精力放在学习和考试过程中的知识和能力积累上,并且相信经过努力,自己会变得越来越好。

真正有助于孩子高考获取满意成绩的,是孩子学习和应考的实力,是他从中积累的经验和得到的锻炼。考试成绩不等同于孩子的能力,即使中考、高考也不能决定孩子的前途。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使得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与不确定性。只是擅长考试做题远远无法跟上未来时代的发展,名牌大学文凭也不再带来“铁饭碗”,新时代的人才更需要具备终身学习、自主管理、沟通合作、创新与抗挫等能力。家长要引导孩子以更多元、开阔的视角看待成功与失败,将考试视为孩子成长的契机,而非衡量自我价值的唯一标准,孩子才会发展出更强的心理弹性和适应能力。

发掘资源,正向评价激活能量

在备考之路上,孩子们难免会遇到各种情绪困扰和学习挫折。家长需要有意识地发掘孩子的资源,给孩子积极赋能,多通过正向评价来增强孩子的优势。

看见积极的意图

当孩子说:“我又考差了,我真没用!”此时,我们可以选择这样回应:“你很想考好,对自己有要求。说来听听,哪些地方没考好?”这样的回应能肯定和呵护孩子的进取心。孩子之所以会因没考好而沮丧,其实背后隐藏着积极的动机——“你对自己有要求。”当我们看到这一点,就能更好地引导孩子去分析问题,而不是一味地否定自己。

关注努力的行为

当孩子说:“这次数学考试我粗心大意算错数……”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回应:“你善于发现问题、总结反思。你觉得出现这些问题可以怎么应对?”这样的回应能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解决问题上,而不是沉浸在自责中。我们不要只是关注孩子不太满意的结果,更要看到他在学习应考中的努力,才能让他在挫败中保持积极行动。

强化良好的表现

孩子说:“很多知识没复习,我很焦虑!”此时,我们可以选择这样回应:“我相信你在努力,告诉我你复习了哪些?”这样的回应能引导孩子看到自己已经做得好的地方,从而重获信心与希望。即使孩子很多方面没做好,也仍然可以引导他看到还有做得好的地方。

寻找例外的情况

孩子说:“我这几天都很烦躁,学不进去……”这时,我们可以这样回应:“虽然烦躁,你还在坚持学习,你辛苦了!今天有哪个时间你感觉比现在好一点点?那时是怎么做到的?”这样的回应能让孩子看到总有例外的、不那么糟糕的情况,更容易帮助他从困境中走出来。当孩子感觉自己状态很糟糕、陷入负面情绪中时,引导他看到总有例外的、不那么糟糕的情况,是非常重要的。

有效行动,专注当下解决问题

过去无法改变,未来变化莫测,只有当下是我们可以把握的,专注当下、直面困难,积极行动起来去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弥补过去的懊悔、减少对未来的焦虑。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现在“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做多少”来达成目标。

引导问题解决

孩子说:“很多知识没复习,我很焦虑!”此时,我们可以这样回应:“你很想考好。现在做什么能让你更有可能考好一点点?”这样的回应肯定了孩子的积极意图,同时引导孩子将关注点放在当下的问题解决上。孩子可能会因为焦虑而陷入一种无助的状态,而这样的回应能够帮助他们从焦虑的情绪中走出来,开始思考具体的解决方法。

引导自我调节

孩子烦躁地说:“我现在怎么也学不进去。”此时,我们可以这样回应:“你很清楚自己要做些什么。那怎么做可以让你状态好一点呢?”这样的回应有助于引导孩子思考怎么做是有用的。孩子可能会因为学习压力而感到烦躁,无法集中精力学习。通过这样的回应,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去思考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而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去休息。

引导行动规划

孩子说:“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或许先到阳台走走?”此时,我们可以这样回应:“这个办法挺好。然后呢?你可以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这样的回应引导孩子做好具体的行动规划,让孩子更容易行动起来。孩子在备考过程中可能会感到迷茫,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通过这样的回应,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将目标分解成具体的行动步骤,从而更容易地迈出第一步。

家长需要采用“你能够做的一小步是什么?怎么做?什么时候做?”这样的设问,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聚焦于当下自己容易做到的、有利于问题解决的事情上,才能够唤醒孩子的行动力。有效行为一旦启动,就能增强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及时抚慰,关心支持重建心态

曾经有一项研究,一些女生被安排在公众面前发表简短的演讲。演讲结束之后,第一组的女生可以给她们的母亲打电话,第二组女生可以投入在场的母亲的怀抱,第三组则去看一场电影。测量她们体内的压力激素也就是皮质醇的变化。皮质醇会给人带来紧张、焦虑或低落情绪。结果发现,第一和第二组女生体内的皮质醇都迅速下降了。这其实表明,在孩子紧张焦虑的时候,家长对身体或心理温暖的抚慰或许有重要作用。

您会经常给孩子的身体或心理温暖的抚慰吗?家长耐心、不加评判地倾听,一个有力的拥抱、关切的眼神、温暖的陪伴,都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心和支持,重建良好的身心状态,积极迎接学习和考试的挑战。

研究发现,对孩子学业成就的最佳预测指标,就是家庭情绪的稳定性。也就是说,家长情绪平稳,孩子更有可能取得好成绩。因此,家长自身遇事从容淡定,尊重和信任孩子的自主安排,做孩子的精神后盾和情绪“稳定器”,孩子拥有充分的安全感,方能全力复习应考。

【专家简介】

杨柳,东莞市东莞中学心理健康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东莞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东莞市心理健康学科带头人,东莞市优秀教师,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校外实践导师。

董津祺,东莞市东莞中学初中校区专职心理教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研究生。曾获东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征集活动(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微视频)一等奖。

文字:记者 刘召 实习生 黄凯桐 通讯员 曾佩兴 叶德荣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