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街头条 | 非遗粽香弥漫道滘:守传统技艺 破产业新局
东莞+ 2025-05-14 15:46:52

端午未至,东莞的粽香已弥漫街头巷尾。近两日,广东省“百县千碗”暨2025第三届道滘粽子文化消费节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这场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滘粽为核心的文化盛会,通过一系列精彩纷呈的活动,为市民和游客带来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盛宴。

传统非遗在现代产业浪潮中焕发新生,背后是道滘镇党委政府精准施策与企业创新突围的双向奔赴。近年来,道滘镇高度重视“粽”文章的打造,高规格举办粽子节、美食文化节等活动,精心打造了50余家规模的传统粽子小作坊集聚区,建成了大湾区首个裹蒸粽文化馆,使得这张美食名片在全国范围内声名远扬。同时,本土企业积极创新,从产品特色、口感、创新等多个维度对道滘粽进行升级优化。

这座岭南水乡的粽子产业,正以传统技艺为根、政策扶持为翼,悄然书写着从“传统美食”到“美食+文旅”的转型故事。

政策护航

从“作坊散兵”到“产业正规军”

在道滘镇永庆村旧食品厂园区,一座白墙黛瓦的建筑格外引人注目——道滘传统粽子体验馆。2023年6月开馆至今,这里已成为水乡文化的新地标。馆内钢笔画《道滘记忆》展陈、龙舟文化互动区等设计,不仅让游客沉浸式体验非遗魅力,更成为小作坊规范化管理的起点。

道滘传统粽子体验馆项目只是该镇积极打造传统粽子小作坊集聚区项目的内容之一。道滘裹蒸粽作为一项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道滘人的舌尖记忆,更是承载了岭南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但在国家对食品安全要求持续提高的背景下,粽子小作坊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

为规范道滘粽子小作坊生产,2022年,市市场监管局联合道滘镇探索建立传统特色食品“集中管理”新模式,推动建立传统粽子小作坊集聚区,采用“一个中心,多点经营”的集聚模式,统筹食品安全检测,运用“互联网+”线上监管系统,将全镇传统粽子小作坊纳入统一管理,有效填补季节性食品小作坊“集中管理”空缺,进一步提升食品小作坊食品安全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

“集聚区为道滘生产道滘粽的小作坊提供培训、引导、销售、食品安全检测、食品安全监控等全链条服务。”道滘传统粽子体验馆运营方介绍,道滘辖区内的粽子小作坊必须安装“互联网+网络监管”监管系统,对粽子小作坊生产加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打造“阳光车间”,确保集聚区食品安全。管理中心还将定期对全镇小作坊的原料、成品进行抽样检测,确保食品安全。

政策的温度不仅体现在硬件升级,更渗透于品牌培育的全链条。2024年,“道滘裹蒸粽”入选首批广东省地理标志培育产品,目前正冲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三年,道滘镇政府联合多部门举办粽子节,从2023年首届签下513万条订单,到2024年第二届粽子节抖音平台总曝光量超1500万,“节庆经济”成为撬动市场的支点。

企业突围

守正传统技艺创新驱动突围

近些年,道滘粽子企业在坚守传统手工技艺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将现代技术与高端食材融入产品开发,通过电商直播等新渠道触达消费者,持续推出黑松露粽、鲍鱼裹蒸粽等新品,让传统美食既保留地道风味,又贴合现代消费需求,在市场竞争中不断突围。

在佳佳美食品的生产车间,全自动真空锁鲜设备与手工裹粽流水线并行不悖。“做粽子是手工活,如今,工厂已经引进很多现代化设备辅助生产,不过包裹粽子这一步骤始终没办法用机器代替,只能采用纯手工包制;同时我们选材也特别严格,比如包裹粽子所用的粽叶,我们只选择高山上的优质粽叶。”佳佳美总经理叶建均表示,对选材、烹饪的精益求精也是道滘佳佳美的粽子享誉全国、家喻户晓的法宝。

近些年,为贴合现代消费需求,佳佳美在产品迭代上也有一套“动态平衡”策略:每年推出3款新口味粽子,同时淘汰3款旧品,始终将产品线控制在23个左右,“过多会对生产线造成压力。”叶建均透露,其中新推出的梅菜干口味粽子已斩获行业奖项,既保留传统风味又融入地域特色的创新,成为品牌持续吸引消费者的关键。

莞瑞食品则另辟蹊径,将黑松露与裹蒸粽结合,开发出商务礼品爆款。“我们的黑松露酱来自意大利,高端食材与非遗工艺的碰撞,让道滘粽从节日食品升级为日常消费的文化符号,现在在香港、澳门很受欢迎。”莞瑞食品相关负责人表示。

聚上品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则以全产业链优势打开突围新路径。作为扎根道滘十余年的本土企业,其自建种植基地与生猪分割场,从源头把控食材新鲜度——优选本地糯米,五花腩肉选用当日宰割的土猪肉,“优质天然食材才能还原道滘粽的地道风味。”负责人许金花介绍,在保留手工裹粽技艺的基础上,企业引入智能化蒸煮设备,日均产量达一万多条,今年端午前夕订单量已突破数十万条,销量预计增长至少50%。即便订单激增,聚上品仍坚持拒绝临时加急订单:“手工裹粽、足时蒸煮的流程一步都不能省,品质才是安身立命之本。”

在产品创新上,聚上品践行“守本创新”理念:针对东北市场喜甜、川渝地区喜咸鲜的偏好,推出元气红枣粽、广式腊味粽等地域化口味;顺应健康饮食潮流,以糙米、藜麦等开发“杂粮低脂粽”“紫米板栗粽”,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养生消费新宠。其省外及海外订单占比已达四成,广式腊味粽与杂粮粽成爆款。

在道滘,粽子不仅是飘香全国的美食招牌、特色产业,更成为带动民生增收的重要引擎。每到粽子产销旺季,许多赋闲在家的居民主动加入包粽大军,凭借传统手艺实现家门口就业。据聚上品公司负责人介绍,每逢生产高峰期,企业都会招募周边熟练工参与包粽,为闲散劳动力开辟增收渠道。目前单个粽子手工费约0.5至0.8元,随着今年订单量大幅增长,包粽工人需求同步提升,熟练女工月均收入普遍突破万元,其中快手阿姨单日最高可包制1000条粽子,用勤劳双手编织出实实在在的“粽”香致富路。

文化赋能

从舌尖记忆到文旅IP

道滘粽产业的破圈之路,还离不开文化基因的挖掘与文旅场景的构建。作为岭南水乡文化的重要载体,道滘镇以“美食+文旅”为核心,通过节庆活动、场馆建设与跨界融合,将粽子从单一美食升级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文化符号。

2023年6月,道滘裹蒸粽文化馆在永庆村正式开馆,成为道滘文化新地标。馆内不仅展出道滘粽的历史脉络与制作技艺,更设置龙舟文化互动区及DIY体验区,让游客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开馆至今,这里已吸引众多游客打卡,成为水乡文化传播的重要窗口。

节庆经济成为撬动文旅融合的支点。连续三届道滘粽子文化消费节以“粽是道滘好”为主题,通过无人机光影秀、非遗技艺展演、创意粽评选等30余项活动,将粽子与龙舟、粤剧等本土文化元素深度绑定。2025年第三届消费节期间,更特设东西部协作助农展区,推动道滘粽文化与农产品产销对接,既推广本土美食,又促进区域协作。

文旅场景的创新同样亮眼。道滘镇推出水乡游船项目,串联兴隆街、叶氏宗祠等历史文化节点,打造“水陆联动”文旅示范带。同时,在道滘美食节期间,道滘依托粤晖园等景点,将美食节搬进园林,打造“美食+园林+国潮”的沉浸式体验——游客可在古香古色的亭台楼阁间品尝非遗美食,欣赏英歌舞、打铁花等传统表演,感受“舌尖上的非遗”与“视觉上的盛宴”交织的独特魅力。

企业与政府的双向发力,让道滘粽从“节日限定”变为“日常消费”。佳佳美等企业开放非遗探知馆,通过展览、体验活动与系统教育项目,让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在动手包粽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聚上品等企业则借力直播电商,在粽子节期间推出“非遗礼盒”,将经典双黄粽与端午民俗结合,通过线上直播展示手工技艺,推动销量与文化传播双赢。

如今的道滘,粽香已不再局限于节庆餐桌,而是化作水乡文化的“流动名片”。从裹蒸粽文化馆的沉浸式体验,到粽子文化节的全民狂欢,再到水乡游船的诗意漫游,道滘正以粽为媒,书写着传统美食与现代文旅融合的新篇章。

文字:记者 刘维佳 图片:记者 梁浚锋 刘维佳 编辑:李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