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街鸡仔饼制作技艺”入选市级非遗
东莞+-厚街视窗 2025-05-13 12:23:42

近日,东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正式公布,其中厚街镇申报的“厚街鸡仔饼制作技艺”名列其中,这将进一步丰富厚街非遗图谱,为文化强镇建设注入新鲜活力。

“厚街鸡仔饼”背后的故事

鸡仔饼是广东四大名饼之一,在岭南地区广受欢迎。厚街鸡仔饼则以其脆、香、韧等特点成为岭南地区鸡仔饼制作技艺当中的重要流派。

说起鸡仔饼,在厚街真是家喻户晓,这是很多厚街人从小吃到大的零食,但其实,厚街鸡仔饼背后是有一段“古”的,你知不知道呢?

相传19世纪末,刘氏女嫁入厚街方家庄一大户人家,成为最小的一房姨太太——七姨太太。家族人丁兴旺、财力雄厚,全家共有近百号人。到20世纪初,家中女儿陆续出嫁,每次纳征的喜礼往往有数十担各种类型的饼。刘氏把婚礼剩下的饼收集起来,将其搓烂后与猪肉混合为馅料,用酒去腥,再调以南乳、蒜头、白胡椒等,制作出甜中带咸、甘香酥脆的鸡仔饼。这种饼油润干洁,十分可口,成为家中男女老少最爱吃的食品之一。

后来,家族搬迁,因刘氏膝下无子,以看守老宅名义把刘氏及其女儿留下,举目无亲的两母女生活艰难。为维持生计,刘氏只能在傍晚时分,到市集档口收集每个饼铺卖剩下的饼和下脚料,将其制作成鸡仔饼,再由女儿方群璋走街串巷地去售卖。幸运的是,刘氏制作的鸡仔饼香脆可口又有韧性,越嚼越香,深受街坊喜欢。

上世纪50年代,方群璋嫁人后,一边照顾刘氏,一边继续以制作售卖鸡仔饼来补贴家用。因其制作的鸡仔饼物美价廉,街坊邻里都会买来作为礼饼、喜饼赠送亲友。

借力科技手段 厚街鸡仔饼焕发新活力

到了上世纪70年代末,方群璋的孙子王振杰开始跟随奶奶学习鸡仔饼制作技艺,并对配方和技艺进行不断改良。王振杰介绍,他们制作的鸡仔饼,需提前24小时用糖腌制肥肉,制作成“冰肉”,再把冰肉和其他材料混合。他们尤其注重南乳的品质,皮的材料还加入麦芽糖,让皮的香甜和馅的咸香充分融合,制作出“爆馅”鸡仔饼,即皮不完全包裹馅料。这款鸡仔饼口感更细腻酥脆、味道更丰满。

2002年,王振杰创办了东莞市绰士食品有限公司。为开拓市场,他投资研发新鲜冷冻运输等技术,把鸡仔饼的半成品以冷链运输形式,送到商家手中,商家在售卖前再烘烤,实现了“工厂集中制作、冷链运输、门店烘焙、新鲜出炉”的体验、销售模式。公司同时要求合作商要将鸡仔饼的销售时长控制在7天内,因为鸡仔饼的最佳品鉴期就是3-7天,这样才能确保客户吃到的都是口味最佳的鸡仔饼。

全新的冷链技术为这款传统食品注入了鲜活力量,焕发出更强劲的发展潜力。目前,绰士食品年生产鸡仔饼6400万个,公司与国内多家商超进行了合作,让更多人品尝到这款充满岭南传统风味的非遗美食。

厚街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13个

近年来,厚街深入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大力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引导社会各界参与保护、振兴、传承非遗工作。目前,厚街列入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共有13个,其中省级项目有4个,分别是莞草编织技艺、舞木龙、厚街腊肠制作技艺、厚街濑粉制作技艺;市级项目有9个,分别是厚街什锦菜头制作技艺、海月风帆传说、双手洪拳、东莞沙琪玛制作技艺、东莞鸡蛋卷制作技艺、广式红木制作技艺、厚街酱油酿造技艺、新塘抢炮头、厚街鸡仔饼制作技艺。

接下来,厚街将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与传承焕新工作,通过开展多主体、多层次、多形式的“非遗+”创新推广活动,打响厚街非遗品牌,促进厚街非遗工作高质量发展,为东莞建设文化强市贡献非遗力量。

文字:陈洁敏 张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