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华实验室自主研制出全国首台高分辨率喷墨打印成套装备、仙湖实验室成功主导研发出全球首条陶瓷工业氨氢零碳燃烧技术示范量产线……佛山各重大创新平台在科技创新领域真刀真枪打了不少“漂亮仗”,为佛山走好科技自立自强道路增强了信心。
5月7日,记者从佛山市科技创新平台和高校座谈会上获悉,近年来佛山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传统优势产业和重点培育领域,链接科研院所、高校和科技型央企等资源,布局建设一批重点创新平台。
当前,佛山科创平台呈现从少到多、从零散到集聚的良好态势,这背后有着怎样的“功夫秘籍”?
季华实验室。
科创平台布局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
作为制造业大市,佛山应用场景丰富、创新需求旺盛。应用型科技创新既是佛山的拿手好戏,也是佛山的主攻方向。近年来,佛山科创平台攻克了一批产业“卡脖子”难题,背后体现的正是“一平台一园区一产业”的发展思路。
佛山将科创平台布局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集技术研发、中试基地、企业孵化、产业园区为一体的科技创新载体,夯实智能制造等优势产业根基,支撑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领航绿色氢能、具身智能等未来产业谋篇布局。
比如,佛山智能装备技术研究院落地佛山近十年,逐步构建起“研究院+行业骨干企业+科创园”的“1+2+N”机器人协同创新创业生态圈,从工业机器人到具身智能,从智能制造到人工智能,做到“落地一家、跟进一批、带动一片”,为佛山培育新动能提速加力。
仙湖氢谷。
当前,佛山市级重点扶持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有研(广东)新材料技术研究院等9家科创平台。佛山充分发挥科创平台在人才、技术、设备及产业链、创新链等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将科创平台建设成为应用型研究的生力军、关键共性技术突破的策源地。
中试产业为成果转化“突围破题”
技术突破只是起点,如何让实验室的“金种子”成长为产业化的“参天大树”,还需要更高效的成果转化。
为此,佛山大抓科研成果转化,以中试产业“突围破题”,去年专门出台促进中试产业发展政策,组建中试服务联盟,上线中试服务云平台。
佛山立足优势细分领域,建设一批有场地、有设备、有人员、有服务的中试平台,构建“中试+研发+孵化+基金+应用场景”的生态系统,9家重点科创平台累计孵化和引进企业350家,加快催生新业态、新产能、新动能。
中试平台内,中试线正在对某个灯具产品产线进行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比如,广东中科半导体微纳制造技术研究院的半导体微纳加工中试平台已建成华南地区最大、配套最完善的实验性超净平台,依托“拎包入住”“定制化服务”的优势,大大降低企业研发成本,并吸引一批企业集聚式发展。
佛山支持各科创平台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探索出科技金融融合、职务成果改革等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新路径、新模式。
比如,广东省科学院佛山产业技术研究院经过六年多探索,形成以天使投资为主、孵化服务赋能的业务主线,开展“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资科创企业50家,累计孵化科技企业超130家,有效提高了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成功率。
单个平台的资源和力量是有限的,需要破除平台与平台之间、平台与高校之间、平台与企业之间的壁垒,共同开展科研攻关和产业应用,构建更加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圈”。
打造高水平创新高地人才高地
近年来,国内各大城市纷纷抢滩未来科技制高点,比如今年火爆出圈的“杭州六小龙”,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在背后的悉心浇灌、默默深耕。对于佛山而言,不能只看到别人的成果,更应思考“杭州为何能”“佛山如何能”。
当天的会议要求,各级政府部门要立足科研平台和高校发展实际,用好用足各类政策和资源,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要素的服务,着力打造高水平创新高地。
3月18日,美的集团首次曝光其研发的第一款人形机器人样机。
科技创新本质上是人才、资源、制度等多要素协同的复杂生态。近年来,佛山秉持“以平台聚才”的理念,将科创平台打造成人才集聚高地,形成了以院士和学术带头人为引领、青年科研人员为骨干、工程化人才为支撑的人才队伍体系。
接下来,佛山还需发挥好政府部门“穿针引线”的作用,用好佛山新动能产业基金,加强科技人才团队引育,吸引优质创业项目、高端技术和人才向佛山集聚,为佛山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的创新合力。
文/佛山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梁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