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是第32个“世界地中海贫血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防控地贫,携手同行”,旨在提高社会公众特别是高发省份群众对地贫的认知和关注,倡导全社会共同行动,加强地贫筛查、早诊早治和健康管理工作。
及时干预,为地贫患儿争取治疗机会
地中海贫血是一种隐性基因遗传病,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由于基因缺陷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异常,使红细胞容易破裂,引发贫血。在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等南方省份是高发区。
2025年初春,东莞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诊室外,一对夫妇紧握地中海贫血(地贫)基因诊断报告,神色凝重。他们5天大的孩子乐乐被筛查出疑似中间型地贫。接到通知后,夫妇迅速带乐乐复查,基因检测确诊:乐乐患血红蛋白H病。
在孕期检查过程中,夫妇已明确得知,双方均为地贫基因携带者。然而,基于对“家族无地贫病史”的信心,他们没有进行产前诊断。目前,确诊结果已出,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主任黄小玲详细解释:乐乐确诊是中间型a地中海贫血,贫血程度介乎轻型地贫和重型地贫之间,部分患儿需要输血和密切随访,只要坚持规范随访和治疗,孩子有望健康成长。
黄小玲介绍,具体随访内容为,每3个月随访血常规,每6个月随访血清铁蛋白及脾脏B超检查,饮食方面注意营养均衡,避免铁摄入过多。
夫妇二人认真听从医嘱,承诺按计划带乐乐定期检查。黄小玲表示,东莞新生儿筛查项目的及时干预,为地贫患儿争取了宝贵的治疗机会,更多家庭应重视产前和新生儿筛查,早发现、早干预,保障孩子健康。
早发现、早干预,避免重型地贫
医院介绍,地贫主要分为α地贫和β地贫,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轻型(携带者)通常无症状或仅有轻度贫血,不影响正常生活;中间型,可能需定期输血,生长发育可能受影响;重型(如β重型地贫),需终身输血和去铁治疗,否则会危及生命。
据悉,重型地贫患儿出生时可能无明显症状,但3-6个月后会逐渐出现严重贫血、发育迟缓、肝脾肿大等问题。若未及时筛查和干预,患儿需终身输血及去铁治疗,治疗花费较高,孩子的生活质量也大幅降低。早期确诊可让患儿尽早接受规范治疗,部分患儿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治愈机会。
通过新生儿筛查不仅能发现重型地贫,还能识别健康携带者(轻型),携带者未来婚育时,若配偶也是携带者,则每次怀孕有25%概率生育重型地贫患儿,市民提前知晓基因携带情况,可在未来生育时通过产前诊断或第三代试管婴儿(PGT)避免悲剧发生。
地贫可防可控,注意及时筛查
针对新生儿地贫筛查,医院介绍,筛查时间在宝宝出生后48小时至7天内(通常与遗传代谢病筛查同步进行)。 筛查方式为采集足跟血送检,检测血红蛋白成分。结果为阴性(正常):未发现异常,但仍可能是携带者(需结合父母基因检测)。结果为阳性(异常):基因检测确认类型。
医院提醒,筛查阳性不等于患病,可能是携带者或需进一步检查。父母若均为携带者,建议进行遗传咨询,科学规划下一胎生育。婚前或孕前筛查为最佳预防时机,可避免重型地贫患儿出生。夫妻若均为携带者,孕期可通过绒毛活检、羊水穿刺检测胎儿是否患病,早发现、早治疗,有助于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医院建议,作为家长,要配合医院完成新生儿地贫筛查。若筛查异常,需及时咨询医生,明确诊断。如果家族有地贫史,建议婚前或孕前进行基因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