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公布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虎门镇申报的传统医药“钟氏正骨”、传统技艺“东莞疍家船仔制作技艺”成功入选非遗名录。何智辉、方建和、霍敬贤、李洁被认定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虎门两项目跻身市级非遗名录
根据公布的名单显示,本次共有24个项目入选第七批市级非遗名录。其中,虎门申报的“钟氏正骨”(保护单位:虎门中医院)与“东莞疍家船仔制作技艺”(保护单位:新湾社区)双双入选。
“钟氏正骨”由虎门人钟见贤创立于1909年,历经四代传承,至今已有116年历史。该疗法融合中医正骨术与岭南特色山草药资源,形成独特诊疗体系,治愈骨折骨伤患者无数。其第二、三、四代传承人在虎门中医院坐诊60余年,使该院成为钟氏正骨的核心传承基地。钟氏正骨以活态传承为纽带,通过言传身教延续中医智慧,既是岭南中医药文化的重要成果,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对中医药文化的传承发展意义深远。

“东莞疍家船仔制作技艺”则是一项精妙的手工技艺,涵盖选材、设计、雕刻到组装的全过程。船模按作业水域分为内河渔船、珠江口渔船等类型,按功能细分十余种,如连家艇、虾拖船等。船模严格按原船比例缩制,结构精密,船舱、甲板、船锚乃至门窗、船帆等部件均可灵活操作,更复刻了晾衣竹竿、家禽笼等生活场景,充满疍家文化气息。该技艺主要由新湾社区疍民后代传承,老一辈渔民如吴木桂等人是实践主体,船模成为记录疍民历史与海洋情怀的鲜活载体。
虎门新增四名市级非遗传承人
此次公布的市级非遗传承人名单中,何智辉被认定为民间文学“节马传说”代表性传承人,方建和被认定为传统技艺“白沙油鸭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霍敬贤、李洁被认定为传统医药“刘氏毫火针疗法”代表性传承人。

截至2025年4月,虎门共有市级非遗传承人9名。除本次新增的4人外,还包括传统医药“刘氏毫火针疗法”代表性传承人刘恩明、“方氏正骨”代表性传承人万润财,传统技艺“林旁粽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林容弟、梁珍玲,“新湾渔网编织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锦全。
非遗保护助力虎门文化高质量发展
目前,虎门镇拥有省级非遗项目3项,分别是传统技艺“白沙油鸭制作技艺”、民间文学“节马传说”及传统医药“刘氏毫火针疗法”;市级非遗项目6项,分别是传统医药“方氏正骨”“钟氏正骨”,传统技艺“林旁粽制作技艺”“新湾渔网编织技艺”及“东莞疍家船仔制作技艺”,以及民间文学“鸦片战争民间故事”。
近年来,虎门镇多措并举推动非遗保护:通过深度挖掘,持续扩充非遗名录,其中“节马传说”成为东莞市首个入选省级非遗的民间文学项目;着力培育传承人队伍,完善非遗传承体系;同时,积极开展非遗集市、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并加大《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宣传力度,提升公众保护意识,为虎门文化强镇建设及高质量发展注入非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