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鼓同响,奏响东莞龙舟月强音。5月1日上午,“龙腾湾区·潮涌东江”2025年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东莞万江街道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举行。随着埋藏于河涌淤泥中的松木老龙被“唤醒”,标志着东莞正式进入“龙舟时间”。
本次活动是广东文旅“粤式新龙舟绽放大湾区广东文旅邀您来”系列活动之一,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指导,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万江街道办事处主办,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办。“五一”假期,“睇龙船”,进莞来。在东莞万江滘联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包括“正丫起龙”仪式、正丫村龙舟民俗文化千人巡游、正丫湾龙舟村祈福之旅路线、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龙舟文化主题艺术展览、正丫龙舟趁景、青年龙舟体验赛等涵盖游、食、展、赛、演的多元特色体验活动。
“正丫起龙”完整再现水乡起龙仪式
“四月八,龙船兜底挖”。“正丫起龙”作为东莞赛龙舟的前奏,是每年东莞龙舟月的首场活动,是东莞龙舟文化的重要代表品牌之一。
端午节前,农历四月初八,水乡各村要把上一年埋藏在河涌的龙船取出,以备今年端午节游龙趁景或者龙舟竞渡,即是“起龙”,“起龙”之后,各村龙舟队伍就陆续开展划龙舟活动。经多年传承衍化,“起龙”已形成一种龙舟民俗活动,在万江街道滘联社区正丫村尤为持久。
5月1日清晨,东莞万江滘联正丫湾人声鼎沸,备受关注的“正丫起龙”仪式火热举行。正丫村村民遵照传统,完整再现东莞水乡“龙头开光、请龙头、起龙、洗龙、点睛”等仪式,将藏身于河涌淤泥中的松木老龙挖出,让老龙船焕发新光彩,吸引众多市民游客一早赶过来打卡,体验传统“起龙”的独特魅力。
万江街道龙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万江景素有“东莞龙舟第一景”的美誉。近年来,万江街道擦亮“东莞龙舟第一景”品牌,将非遗项目升级为沉浸式文旅产品,包括举办“正丫起龙”仪式、游龙趁景活动、农历五月初四汾溪景游龙趁景、农历五月十四新村游龙趁景等系列龙舟主题活动,打造具有万江特色的“龙舟宴”美食品牌,引发国内外众多龙舟“粉丝”和媒体的极大关注,龙舟文化出圈出彩。
龙舟月将举办近50场龙舟主题活动
启动仪式上,万江二中学子带来“正丫起龙”百人鼓乐展示,敲响东莞龙舟月的序章,让人心潮澎湃;AU人声乐团以无伴奏合唱演绎龙舟号子,唱响《五月龙舟景》,让传统非遗绽放青春魅力、焕发时代光彩。精彩的节目展演,生动展示东莞龙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有力弘扬龙舟精神。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大湾区最有群众基础、最聚游客人气、最具“岭南印象”的传统非遗项目之一。东莞人赛龙舟,不是一两天,而是一个月,故称“龙舟月”,现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赛龙舟彰显了东莞人民团结协作、奋勇争先的精神基因,成为东莞全民共享的文化盛宴、各地游客共同奔赴的文化盛事。
2025年东莞龙舟月有哪些看点?据介绍,接下来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东莞将以“龙腾湾区潮涌东江”为主题,结合“百千万工程”建设,聚焦文旅体高质量发展,推出龙舟竞渡、非遗墟市、正丫湾龙舟系列主题展、农文旅体验等系列活动,覆盖全市18个镇街。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以“龙舟月”活动为契机,让广大市民和游客尽情参与、乐享其中,共同体验东莞龙舟的精彩和热闹,感受人文湾区的独特魅力。
“我所读的专业主要是研究武术、舞龙、舞狮以及龙舟等中国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其中龙舟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虽然已经在网上看过很多资料,但来到现场才真正感受到这项活动的震撼!”当天,哈尔滨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学专业在读博士张俊杰在活动现场深受东莞龙舟文化氛围感染。他告诉记者,其博士毕业论文选题方向是“龙舟文化如何赋能乡村振兴”,东莞是著名的“龙舟之乡”,近年来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龙舟月”影响深远,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张俊杰已在东莞开展了近一个月的田野调查,接下来他计划以东莞万江滘联社区为重点调查对象和突破口,通过访谈、实地体验等方式深入收集和了解东莞龙舟月民俗活动相关素材。
/延伸阅读/
“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系列成果看点多
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自2017年开始统筹全市龙舟相关镇街,整合资源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赛龙舟”加持。
今年为“东莞龙舟月”系列活动增添什么亮点?东莞市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惊艳亮相的“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系列成果展览,让市民游客沉浸式领略东莞龙舟文化的底蕴之深、内涵之丰。
微雕大师何锐志用刀锋定格的“正丫起龙”篆刻、本土艺术名家周汉标的“龙船·龙传”非遗传承系列艺术创作展、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主席李志良携团队精心打造的“龙船·龙影”——“寻龙记”主题影像展以及“起龙说”主题影像展、汇聚全市各镇街最具历史底蕴和传统特色的东莞“老龙头”主题展,通过这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龙舟文化主题展览,大家不仅近距离领略市镇村三级共建“正丫湾龙舟民俗文化村”的丰硕成果,更从中窥见“百千万工程”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与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