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广东省劳动模范王丽:留学归国女博士 治理黑臭水体专家
东莞+ 2025-05-01 12:48:18

王丽是中建四局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东莞分公司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今年,她获得“广东省劳动模范”称号。

王丽对环境保护的启蒙,源自儿时家乡那清澈的小河,在四季的更迭中,滋养着两岸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的自然之美给年幼的她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她对美好环境的最初向往。

2012年博士毕业后,王丽留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工作期间,她深入参与了多个前沿科研项目,在公派出国留学期间,她参与了南北极的生态研究工作。在那里,她目睹了生态环境的恶化给两极带来的巨大影响。回国后,王丽毅然选择加入新成立的中建四局水务环保公司,决心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投入到解决国内水环境突出污染问题的事业中。

如今,王丽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参与过多个大型污染治理项目。在这些项目中,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获得了多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项。

引领技术革新,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2021年,王丽参与了全国第二大的40万吨全地埋式污水处理厂建设。这个项目位于寒旱地区,在面对临水地质的建造难题的同时,还要满足黄河生态保护的高要求,任务艰巨且极具挑战性。寒旱地区的温差大,建设地点临近黄河,这给污水处理厂的基础建设带来极大的挑战,而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对抗浮、防臭、防水防潮以及设备的稳定性有着更高的要求。

王丽带领团队,对这些难题进行全面且细致地梳理。为了攻克寒旱地区临水地质的建造难题,她深入研究当地的地质结构和水文特征,经过无数次实地勘探和数据分析,研发了深度脱碳脱氮除磷省地高效污水处理工艺。这种工艺不仅能够有效地去除污水中的碳、氮、磷等污染物,还能节省土地资源。

不同的污水处理环节会产生不同类型和浓度的臭气,传统的收集和处理方法往往效果不佳。对此,王丽提出了针对不同臭气类型的分区收集和差异化布置方法。她通过精确地划分臭气产生区域,根据臭气的特性进行有针对性地收集和处理,从而提高臭气处理的效率。同时还研发了基于光催化反应的新型光解除臭设备,通过不断优化设备的结构和反应条件,使其能更快速、更彻底地分解臭气分子。

在设备和管道的安装方面,由于地埋式污水处理厂的空间受限,大型管道和设备的转运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她率领团队研制了多级高效转运的辅助装置,成功解决了受限空间大型管道和设备的多级转运难题。

依托兰州40万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全生命周期的技术研究,王丽和团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获得了国家专利24项,这些专利涵盖了污水处理工艺、臭气处理、设备转运等多个方面,这些成果在提高污染去除效率、降低运维成本、缩短工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突破行业瓶颈,攻克黑臭水体治理难题

黑臭水体返黑返臭一直是水环境治理中的难题,王丽带领团队,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技术难点,研发了雨洪强化净化与调蓄贮存水保持技术、沿河分散式面源污染削减与持续净化等多种净化技术,攻克黑臭水体治理难题。

雨污水控制是治理黑臭水体的重要环节。尤其是,雨洪期间,大量的雨水会携带各种污染物进入水体,如果不能有效处理,将会加重水体的污染。

王丽带领团队研发的雨洪强化净化技术,可以在雨水进入水体之前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去除其中的大部分污染物。而调蓄贮存水保持技术则可以在雨洪期过后,合理地储存和调节水体,保证水体的水量和水质稳定。

沿河分散式面源污染削减与持续净化技术则针对河流周边的面源污染,如农田径流、生活污水等,通过一系列的净化措施,减少这些面源污染物进入河流的量,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雨污水控制难题,经检测,污染去除率超过80%。

黑臭底泥的二次污染问题在水环境治理中往往被忽视。黑臭底泥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当,在水体流动和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底泥中的污染物会再次释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再次黑臭。

王丽通过多工艺的组合,研发了底泥原位处理与上覆水生态净化技术。这种技术在不将底泥挖出的情况下,对底泥进行原位处理,通过生物、化学等多种手段分解底泥中的有机物,降低底泥的污染性。同时,上覆水生态净化技术可以对底泥上方的水体进行净化,提高河道水体自净能力,从而解决了黑臭底泥二次污染的难题。

文字:吴金华 编辑:钟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