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劳动者丨全国劳动模范李政:精耕“小钻头”的“刀锋战士”
东莞+ 2025-05-01 09:17:43

从车间学徒到高级工程师,从首席技师到莞邑工匠,广东鼎泰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李政十余年如一日,深耕“小钻头”加工设备,打破了国外在这一高端领域的长期垄断。

在行业内,李政载誉而归,先后荣获“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于2024年获国务院授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技能人才”,这些荣誉彰显了他在专业领域的成就。

4月28日上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大会,隆重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并对一批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其中,李政获评“全国劳动模范”,成为东莞在北京受表彰的5名人员之一。

■李政

潜心钻研

打破国外垄断

有“刀锋战士”之称的李政,出生在河南省唐河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对机械有着浓厚兴趣。2011年,他进入鼎泰机器人研发部任经理,正式与“小钻头”加工设备打交道。

他参与研发的“小钻头”,是生产制造手机、电脑等电器的电路板不可缺少的加工工具。“你看这些微钻针,刃部是硬质合金材料,比人的头发丝还细,最细可达0.03毫米。”拿起一款微钻针,李政向记者介绍道。

13年前,PCB线路板行业处于快速上升期,这让微钻针的需求急速增长,市场呈现严重供不应求。而当时,高端的微钻头刀具加工设备,因关键技术被国外垄断,只能长期依赖进口,价格昂贵,维修成本高,严重制约我国微钻针加工行业的发展。

“进口产品价格昂贵,交期时间长,甚至还限制销售。我从事设备研发工作,当时就想打破国外的垄断,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李政告诉记者,在头发丝直径的硬质合金棒料上磨出麻花钻,对机械精度要求高,软件控制系统复杂,设备需要长时间稳定运行,以确保精度控制在0.002毫米。

为此,李政带领团队精益求精,从原料管控、结构设计到零件加工,从组装调试到软件开发,每个环节都做到极致。经过六年的潜心钻研,终于成功研制出新一代多站式微钻加工机,以及“五轴数控刀具磨床”等50多款精密装备,获得国家相关专利67项,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成为国产精密刀具的开路先锋。

匠心传承

做技术攻关“开路人”

“技术突破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这是李政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公司研发部经理,李政先后主导成立了技师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李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并担任领办人、带头人,充分发挥传帮带、师带徒的工匠精神,在技能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截至目前,李政已协助培养相关专业技能人才200多人,其中高级技师6名、高级工程师4人,为企业塑造技能生态,进一步推动东莞“技能人才之都”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政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工作之余多次参加“劳模工匠助企行活动”,针对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进行攻关,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并与多家企业员工开展师徒结对,传授技艺,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人才力量,进一步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营造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企业文化氛围。

2023年,李政主导研发的“五轴精密数控刀具磨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运动控制算法,实现了五轴运动的高精度协同控制,确保刀具在磨削过程中能够精准地沿着复杂轮廓运动。

同时,通过大量实验,优化磨削工艺参数,研发出适合不同刀具材料和形状的磨削方法,有效提高了刀具的加工质量和精度,解决了圆弧型刀具与圆鼻型刀具加工的关键性问题,实现了国产替代。产品量产后,累计收益超1.5亿元。项目实施期间,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14项。

模范带头

为制造强国建设作表率

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李政锚定“高精尖领域技术攻关、培育发展企业新质生产力”这一目标,连续两年从多个维度撰写建议,积极建言献策。

中国技术从无到有,中国制造从弱到强,需要一批人才。李政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提出“充实技能人才队伍、提高技能人才待遇”的建议,着力推动解决技能人才队伍老龄化和新生代年轻人不愿意从事技术研发等问题。

“未来的制造业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李政建议,引导企业逐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增强技能岗位吸引力,为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令他感到欣慰的是,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进一步激活各类企业技能人才培养主体作用,促进职工增技、技能增收、企业增效。

“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内心非常激动,这既是对我个人的鼓励,更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李政表示,奋斗永远在路上,将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产品,精益求精攻克每一个难题,传帮带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助推新质生产力在企业落地落实,为东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文字:记者 吴金华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