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29日,2025“人工智能+教育”行动暨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训活动在东莞松山湖实验中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领域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围绕“人工智能推动大湾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共探教育创新发展新路径,为大湾区教育协同发展与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多位教授深入剖析“AI+教育”创新路径
在教育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也是此次论坛的重要话题之一。
北京教育融媒体中心党委委员、副主任阮滢表示,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是推动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路径。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如何构建和谐高效的人机协同教育教学关系、如何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以适应时代需求,以及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教育带来的伦理挑战等问题。
在主旨报告环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熊璋带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强国建设”的精彩分享,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如何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支撑。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为不同地区学生提供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机会。同时,在教学模式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改革等方面,人工智能也蕴含着巨大潜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乔雪峰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何以驱动教育教学创新”为题作报告。乔雪峰详细阐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技术特点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多元应用场景,展示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辅助写作教学、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等实际案例,让参会者直观感受到该技术为教育教学带来的创新变革。这些前沿的观点和案例分享,激发了大家对前沿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无限想象。
大湾区教育工作者分享人工智能教育实践
本次论坛,技术报告环节亮点频出,众多专家带来极具价值的分享。
在探索环节,大湾区各地教育工作者代表分享了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的实践经验。深圳南山科技大学教育集团第二实验学校校长唐晓勇介绍了“AI驱动下儿童创造力培养的新路径”的做法。学校通过举办创意编程比赛、机器人挑战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AI技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深圳市龙岗区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吴向东分享了“协同AI的批判性思维教学”经验。吴向东老师提出,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AI工具获取信息,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评估,让学生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和价值,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校长万飞以“AI+课堂变革——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的实践探索”为题,介绍了学校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人工智能技术的实践经验。学校通过使用智能互动白板、在线教学平台等设备和工具,实现了课堂互动的多样化,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当天下午,四个平行分论坛分别围绕“数字强师”“Prompt的优化策略与技巧”“创造教育学校共同体年会”“AI+创客实践工作坊”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