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空港中心获评全省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
东莞+ 2025-04-28 10:11:48

近日,广东省委改革办发布全省65个基层改革创新典型案例,《东莞空港中心探索跨关境海空联运模式 推进粤港贸易规则衔接》成功入选,成为东莞市四个入选案例之一。这个全球首个直达机场空侧的跨关境海空联运贸易通道——香港国际机场东莞空港中心(下称“空港中心”),自2023年4月运行以来亮点频现,累计进出口货值突破240亿元,总货运量超2.2万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企业近1000家,成为大湾区跨境物流枢纽标杆。  

面对传统货物出口流程中“必须到香港机场进行安检”的模式限制,空港中心大胆突破,将香港国际机场的安检、打板、收货等核心功能跨境“前置”至东莞本地。依托严格执行的香港机场空运安检标准,空港中心实现“一站式”集成货物集拼、航空安检、理货等流程,做到“一次检验、全程通行”,让湾区内地货物直接享受香港机场的航空网络便利。企业出口货物在此完成海关监管、航空安检等全流程后,经专用高速货船直抵香港机场装机,整体物流时效较传统模式压缩30%以上,最快14小时即可完成打板、清关、安检、发运等环节并登机直抵全球,未来还能再提速3小时。  

为配套这一创新模式,空港中心配备了全套安检设备和专业人员,每栋仓库独立设置航空安检区,实现出口每日四班、进口每日两班的高效运行。智慧海关建设为枢纽高效运转提供核心支撑,黄埔海关打造的全流程信息化系统实现24小时自动化通关,通过“顺势监管+智能验放”,企业申报到放行时间压缩至15分钟,九条智能安检线可满足年处理10万吨货物需求。空港中心还被设为独立监管场所,支持区外普通货物、跨境电商、区内保税货物等多业态运作,全面实现一次申报、仓内查验、高效流转,出口“直装”、进口“直提”,企业物流成本每公斤降低2元,物流时效提升20%。  

在创新海事政务方面,空港中心开设绿色通道,实施“三置顶”服务模式,对船舶实施优先安全检查与远程监管,同时建立锂电池类货物白名单制度,实现货物海空联运无缝衔接。监管单位与企业建立高效协同机制,根据航班时间与入场需求,灵活调配监管资源,实现“管得住、通得快”。  

除了模式创新,空港中心也在运营体系上不断强化支撑力,推动实施“海空联运+陆空联运”并行模式。进出口货物可通过东莞港和香港机场之间海上运输,或经“跨境一锁”模式从深圳口岸转关出境,全面拓宽海陆空联运进出口通道,目前货物可飞抵全球220个航点,已开通至印度、欧洲、南美等地的精品空运专线,满足大湾区制造企业对跨境物流高时效的迫切需求。  

为适应空港业务形态多样化,空港中心允许保税货物与市场采购、跨境电商出口等非保税货物混拼出口,目前已有7家香港公仓顺利入驻,125家香港货代完成备案,仓库作业面积较运作初拓展10倍,进出口商品种类达900种,服务湾区企业超过1000家,成为湾区重要的货运集散地。东莞港跨境电商中心与空港中心实现跨境电商零售出口功能叠加,吸引希音、拼多多等大型平台入驻集货,电商包机航线已增至10条;整合综保区资源打造的电子元器件华南分拨中心,推动高附加值电子产品、机电配件等集中通关,当前机电类中间品进出口额已占比超七成。  

政策创新方面,东莞同步推出配套制度保障运输链条畅通,将空运保险标准拓展覆盖至海空联运全段,推动陆路、海路运输及两地码头吊装环节的保险满足空运货物的承保需求;实施进口业务“全球认+一码通”双机制,使得在不改变贸易条款的情况下订舱到香港的货物可直接在东莞空港中心提货,推动实现了香港机场进口通道延伸到东莞。  

两年来,“湾区候机楼”的辐射效应持续显现,随着专用高速货船等设施投入运营,中心处理货物能力从2.7万平方米扩展至8.2万平方米,吸引更多高附加值产品供应链企业集聚。今年一季度进出口货值同比激增121%,货量增幅达214%,航空生态链初具规模。夜幕降临,智能卡口的LED屏闪烁着实时通关数据,一艘艘满载“东莞智造”的专用货船鸣笛启航,10小时后,这些货物将从香港机场飞往全球200多个目的地,见证着“东莞智造”走向世界的“湾区速度”。  

作为粤港澳规则衔接的生动实践,东莞空港中心通过监管互认、流程再造和生态构建,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开辟出一条高效、低成本的航空物流新通道,其创新模式正成为大湾区深度参与全球供应链重构的重要支点,为粤港澳大湾区跨境物流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字:首席记者 曹丽娟 图片:受访单位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