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新大众文艺”东莞样本走向全国广受关注
东莞+ 2025-04-28 00:49:11

当前,新大众文艺广受学界和文艺界关注,逐渐形成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文艺现象和文艺思潮。东莞以“素人写作”实践为样本,推动该议题从地方实践升华为全国性文艺现象。4月27日,《南方日报》文化周刊聚焦“新大众文艺”,以三篇文艺评论从不同角度阐述东莞文学创作,又以记者观察文章《打造“新大众文艺”的东莞样本》,梳理了“新大众文艺”东莞样本“素人写作”的形成、影响,引发了各界广泛关注。

这是继此前《文艺报》系列关注并将东莞“新大众文艺”和“素人写作”推向全国后的权威媒体重点报道,新闻界再次关注东莞实践,凸显了“新大众文艺”东莞样本在当前文艺发展的前沿性和重要意义。

新大众文艺东莞样本全网火爆

东莞的文艺创作本身具有天然草根性和大众性,从打工文学到素人写作的一脉相承,都是“群众参与文艺生产”的见证。特别近年来,随着自媒体平台和AI技术的兴起,普通人的创作热情被激发,一批来自工厂流水线、社区市井、服务行业的素人写作者在东莞悄然孕育。他们以富有温热烟火气的作品持续破圈,最终汇成广受关注的“素人写作”现象,形成独特的“东莞写作群”,被誉为“新大众文艺”典型样本,备受全国关注。

为推动东莞新文艺发展和东莞文学创作,是近年来东莞多次举办“城里的阳光”文学主题分享活动,也邀请了李敬泽、谢有顺、王十月、郑小琼等文艺名家多次来莞调研,开展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座谈会。他们通过接受采访、发表文章、开设素人写作文学专栏、推出东莞素人写作者等方式,肯定东莞新大众文艺创作和素人写作成绩,推动新大众文艺东莞实践样本走向全国。

在新大众文艺东莞样本走向全国,“火爆”全网的过程中,媒体的关注和介入至关重要。最开始关注东莞素人写作和新大众文艺的是本地媒体,如《东莞日报》,近半年来先后发表了《“素人写作”在东莞》《东莞文艺创作是新大众文艺的典型样本》《东莞文学:见“素”抱朴,不忘初心》《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丨〈文艺报〉总编辑刘颋:总结东莞经验,推动素人写作升华为全国文学议题》等十多篇深度报道、文艺评论文章,不断对东莞的素人写作和新大众文艺进行深度挖掘和推广,引发省市内外关注。

2025年3月17日《文艺报》头版头条刊发了该报记者刘鹏波的文章《他们的写作何以成为一股“清流”——“素人写作和新大众文艺”座谈会观察》,指出更多的“王计兵”在东莞这座城市涌现,他们以真实生活为底色,业余书写独特个体经验与社会变迁、生活百态的交织,形成独特的“东莞写作群”。该报道在全国引起广泛关注和转载,东莞素人写作和新大众文艺实践备受全国关注。

随着该观察文章的不断发酵和影响的不断扩大,《文艺报》临时改变早已规划好的调研议题,由总编辑刘颋带调研团来莞调研,并寻找到了东莞素人写作蓬勃发展的确切答案,计划将东莞经验推向全国。4月18日-19日,《文艺报》再发特稿《他们是新大众文艺的创造者——东莞素人写作群启示》,分别在官微和报纸(头版转二版13000多字)发布,再次确立传播东莞文学和“东莞写作群”作为全国“新大众文艺实践样本”的定位,再次刷新了聚焦东莞文学在国内文化艺术界的重要位置和关注度。

“温热生活烟火气”的鲜明特质受点赞

其实,东莞的文学创作能成为全国新大众文艺的典型样本,自有其内在的必然性。东莞这座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的城市,不仅是以“世界工厂”闻名的制造业重镇,更是我国第15座“双万”城市。改革开放以来,有超过2亿人在东莞工作过、建设过、奋斗过。东莞也为他们提供了工作、生活、体悟、碰撞的广阔舞台,为东莞文艺的孕育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因此,新大众文艺在东莞,具有天然的群众基础和“火起来”的优势条件。也因此,东莞文艺创作富有“温热生活中的烟火气”特质,能引人共鸣,备受点赞。《文艺报》总编室主任李墨波4月27日于《南方日报》发表的评论文章《新时代文学的三个地标》就有这样的描述:温雄珍的很多诗歌都诞生于她工作的烧烤摊上;石材厂工人曾为民则因为与石头的朝夕相处,创作了几百首“石头诗”;清洁女工王瑛的作品,记录的都是她在工作中的所见所闻和真实感受。这些优秀文学作品是从大地上生长出来的,携带着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命力,也携带着生活的温度和奋斗的激情。

从具体作品分析看,这个感受更为明显、直观。文艺评论家、东莞市文联副主席、东莞市作家协会主席胡磊在评论文章《温热生活中的蓬勃烟火气——温雄珍诗歌印象》中就直言,温雄珍的诗歌有助于我们重新发掘后打工时代东莞文学的另一侧影。东莞写作者通过底层化、疏离化、边缘化的方式,重申东莞文学的地域文化质感,早已跳脱出早期的“苦难叙事”和一味强调新工业文明书写特质的写作范式,走向缤纷而多元。

《作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王十月给王瑛散文《清洁女工笔记》推荐语上说,“她的文字既有对保洁生活的如实记录,又有从低处的生活中生出的对星空的渴望……她的文字有着毛茸茸的生活质感,正是这质感,使得文中偶尔对星空的仰望显得格外真切动人……”

用胡磊的总结而言:这些素人写作者,都是新大众文艺最真实的创作者,他们往往对文学毫无功利,有的只是内心向善、向上,有的是岁月静好,用最纯粹的笔触,去书写温热生活的烟火气,因此呈现出来的是东莞这座城市的精神,这座城市的温度。

 “这些业余写作者,他们用自己的肉身去感受过的、用自己的手摸过的、用自己的脚丈量过的经验,更具有‘第一现场’的冲击力。”中山大学教授、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席谢有顺同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活生生、毛茸茸”的经验,是文学写作的血肉基础,远非一些艺术修辞、艺术技巧可以替代,“我们眼中那些苍白无力的写作,都可以从业余写作者的作品里获得启示。”

深挖东莞典型样本力量有着重大意义

新大众文艺的核心特征在于人民大众参与文学艺术生产传播的规模和深度比以往更鲜明,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2024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李书磊对陕西作协《延河》杂志刊发的《新传媒时代与新大众文艺的兴起》一文作出重要批示,鼓励文艺界关注、研究新大众文艺现象,并积极推动、引导其不断提升和健康发展。2025年4月,中宣部文艺局专程赴东莞调研新大众文艺实践,高度肯定了东莞实践,认为东莞文艺创作是新大众文艺的自然现象、典型样本,为新大众文艺提供了丰富的经验。

“文学是城市的温度,也是时代的记忆。”中国作协副主席、评论家李敬泽在今年3月2日东莞市文联举办的“城里的阳光·素人写作与新大众文艺”座谈会上表示,东莞的新大众文学,以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记录着城市的发展变迁,书写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为城市注入人文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成为东莞乃至全国文学创作的一面旗帜。特别是在如今高度流动的、复杂的社会中,素人写作有助于打破人们仅以职业身份产生联系的局限,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打开、交流,穿越社会身份的藩篱,实现相互认识和联结。因此,东莞的“素人写作”不仅涉及群体广泛,在这个时代也具有特殊意义。

其实,通过梳理东莞近20年的文艺发展路径可以发现,东莞文艺创作总体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和大众化的显著特征。同样,东莞在摄影、音乐等方面也具有创作主体多元化、大众化的特征,尤其此前的打工文艺和当下的新大众文艺,都与东莞特殊的产业结构、人口结构直接相关。

他们不仅是东莞“2亿分之一”建设者和“新大众文艺”创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植根于东莞广阔创作土壤,用真实性笔触、原生态信息从事业余创作的作者,在工作之余,用真实的笔触讲述了1座城与2亿人双向奔赴的故事,讲述了东莞改革开放以来所创造的“人—产—城—文”相融互促的新工业文明传奇。“他们当中有清洁女工王瑛、烧烤店服务员温雄珍、石材师傅曾为民、蔬菜批发商黄立明、煤气罐送货工唐春元、体校校长章新宏等,他们用文字留下了这座移民城市珍贵的情感档案和历史记忆。”胡磊说。

接下来,东莞将加大力度,加强新大众文艺“东莞现象”的总结、提升与研究,树立大湾区文学港意识,深度推进课题式研究。同时围绕新大众文艺,选派新大众文艺家参加鲁迅文学院东莞特殊学堂的培训,设立新大众文艺创作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举办新大众文艺专题展、座谈会,做好“新大众文艺”宣传平台建设等工作,进一步挖掘和发挥新大众文艺东莞实践样本力量,推动新大众文艺从“现象级热潮”升级为“可持续生态”。

文字:沈汉炎 图片:陈帆 李梦颖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