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大湾区|深圳“机器人谷”炼成记:超7万家企业驱动千亿级产业
读特客户端 2025-04-27 20:17:42

4月26日,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深圳圆满收官。这场为期三天的行业盛会犹如一场机器人领域的“武林大会”,汇聚了约180家全国知名机器人企业,各类机器人轮番登场,展示自身在新场景、新应用中的“十八般武艺”,既为观众打造了未来科技的体验场,也集中呈现了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最前沿成果和完整产业链条。

(图源:微信公众号“深圳市机器人协会”)

大会现场,不少早已“破圈”的机器人成为关注的焦点。例如在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比赛中冲线夺冠的优必选人形机器人“天工Ultra”,还有完成全球首例前空翻特技,并凭借魔性“斧头舞”火爆社交网络的众擎科技机器人;以及拥有丰富脸部表情、充满“温度”的数字华夏人形交互机器人等。而这些“网红”机器人,均诞生于深圳“机器人谷”。

《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深圳2024年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为2012亿元,首次突破2000亿元,相较于上年的1787亿元增长12.58%。产值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深圳“机器人谷”这一核心引擎的有力驱动。作为全国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集聚区,深圳“机器人谷”已汇聚起一批具有创新实力和核心技术的企业,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和创新生态,持续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科研集群、政策护航,推动前沿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

在养老院里轻柔托起老人为其翻身,在工业车间里凭借触觉精准识别危险品,在地铁站内高效执行安检分流工作……让这些场景照进现实,是藏在机器人TORA-ONE指尖的“触觉神经”。当其他机器人还停留在结构化任务阶段时,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帕西尼”)自主研发的ITPU多维触觉传感单元,如同为机器人装上无数个高敏触觉感知神经,让冰冷的金属真正感知世界的温度与纹理。

灵巧手DexH13超高灵巧度展示。

“就像人类皮肤能分辨丝绸与砂纸,我们的传感器让机器人‘摸’出了世界的纹理。”帕西尼联合创始人聂相如介绍,公司自2021年成立以来,大力投入研发资源,不断推动ITPU多维触觉传感技术的升级迭代。同时,将产品售价从数万元压缩至几百元、千元级,实现高端触觉传感器的国产化替代,为下游机器人泛化能力的提升及场景落地推广提供核心支撑。而这份投入,换来的是帕西尼的触觉传感器出货量居行业首位,与业内近300家机器人行业客户合作的盛况,并渗透至柔性制造、高端装备等领域。

能在触觉感知赛道一骑绝尘,帕西尼的背后是深圳“机器人谷”系统化创新优势的支撑。据聂相如介绍,帕西尼一直与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AIRS)等科研机构及高校,在基础理论与原创技术研究等领域进行深度合作,积极推动具身智能场景落地和应用转化。

灵巧手DexH13多维触觉数据可视化数字模型。

在以南山区留仙大道为中心,绵延近10公里的狭长谷地,汇聚了南方科技大学、深圳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形成了强大的科研集群,以及高效协同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早在2014年,深圳便在全国率先出台机器人产业相关规划,瞄准“打造全球机器人创新高地”的目标,从资金扶持、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多方面给予机器人企业支持。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叠加深圳“机器人谷”系统化的创新优势,推动众多像帕西尼一样的企业,完成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关键跃迁。

“在深圳,一个试验从设计、打版到落地只需一两周,但在国外可能需要一两个月。”聂相如表示,这也是帕西尼选择落地深圳的原因。正是“机器人谷”的产业聚集效应,搭配帕西尼不断迭代的多维触觉传感技术,帕西尼快速跨越实验室创新与产业化落地的鸿沟,对接上下游资源,迭代产品,形成了“传感器-灵巧手-人形机器人”多维触觉产品矩阵。

产业集聚、生态完备,打造全球机器人创新高地

今年春节期间,深圳市肯綮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肯綮科技”)研发的外骨骼机器人凭借助力游客轻松登上泰山,在社交媒体上火“出圈”,也成功为外骨骼机器人这一细分赛道吸引了更多的市场关注。

“机器人从研发到实现量产,往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深圳“机器人谷”创业近十年的肯綮科技总经理余运波感慨道,一款核心机器人产品的孵化往往需要三年时间,期间经历七八次大迭代,以及近百次小优化。所以对机器人企业而言,提升产品迭代速度是一门必修课。

“在深圳,一小时车程范围内,就能解决机器人生产所需的整个产业链供给问题。”余运波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构建起完备的机器人产业链生态,电子传感、精密加工、装备制造等配套产业高度集聚,即便是外骨骼机器人较为特殊的服装产业相关配套需求,也能在周边轻松找到适配的上下游企业,提高生产效率。

《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已达74032家。其中,2024年新增企业14534家,同比增长39.64%,呈现出显著增长态势。总量可观的机器人企业广泛分布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从上游的零部件研发制造,到中游的机器人本体生产与系统集成,再到下游的场景应用与服务,深圳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产业生态日益成熟。

深圳的机器人企业有数量,更有质量,在产业链的各个细分领域,深圳都涌现出一批优质头部企业。以深圳“机器人谷”所处的南山区为例,区域内集聚有“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协作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激光雷达第一股”速腾聚创等14家深耕机器人领域的上市企业,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良性生态。

作为机器人行业的从业者,余运波非常看好深圳“机器人谷”的集聚效应。在他看来,“机器人谷”即能吸引产业配套企业落地,又能汇聚高端人才、前沿技术及金融资本等要素。此外,完整的产业链生态还会吸引全球客户纷至沓来,开展采购与交流合作。

受访者供图

编辑 许家宜 审读 伊诺 二审 张玉洁 三审 刘思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