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丨李舸:创作要将自己的痕迹浇铸在历史的精神深处
东莞+ 2025-04-26 21:15:21

“在众声喧哗的多彩时代,我们制造出的图像甚至难以留下自己的足迹。只有那些真正的大家,才有可能直面并穿越艰难,将属于自己的痕迹长久地浇铸在历史的精神深处。”

4月26日上午,《让作品直抵人心——高质量文艺创作的思考与实践》专题讲座在东莞展览馆开讲,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以“守正创新”为轴心,结合个人艺术生涯,深入浅出地与东莞摄影艺术家和爱好者分享了艺术创作的方向和方式。

本次活动为“中国文艺名家看东莞”系列讲座之一,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东莞文学艺术院、东莞报业传媒集团承办,东莞市摄影家协会、东莞展览馆协办。该文化品牌活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先后邀请了近30位国内各领域文艺名家来莞交流互动,并以主讲话题前沿、内容深入丰富,广受观众欢迎,在助力东莞文化强市建设,推动东莞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东莞城市形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守正:明确创作方向,培养自己独特的哲思

“创作中题材并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创作者其实什么题材都可以创作,但关键要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讲座伊始,李舸便以第六届全国青年摄影大赛78万人参赛,最终只有120人入选的具体实例,表明摄影领域竞争的激烈性,直接引出摄影创造的核心问题——独特的哲思。

“每年‘五一’假期都是摄影人创作的高峰期,但你如果没有独特的想法,没有新的表达,我建议‘五一’就不要出去了,出去了很大程度上也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李舸笑着说,他曾经到过陇南去拍摄社火,但到后发现现场的摄影人很多。相对他们,尤其是当地的摄影人,自己本来就没有优势可言,加上如果没有新的东西,来这里无疑就是浪费时间,最后自己放弃了创作。

随后,李舸进入主题,谈及摄影创作的“方向”和“方式”的问题,认为摄影人首先要把握正确的创作方向,其中最关键的是要明确为什么创作。即要学会“守正”:从内而言,摄影的创作要遵从内心,是一种热爱和理想;从外要扎根于时代和人民,要立足人民与时代脉搏,传承中国文化基因,聚焦国家发展与精神力量等。

“我们很多摄影人拍东西时没有方向,人云亦云,盲目跟风,这样的结果是越拍越失望,内心越不平衡。”李舸说,方向出现了偏差,做再多的努力,可能会越走越偏离正道。因此,从国家到地方都一直在强调,文艺创作的核心就是出作品,出精品,打卡、命题、突击式创作不提倡,其作品也往往出不了精神。

 

创新:格局和创意对接,观念和技法结合

谈及创作方式上,他强调要学会并善于“创新”,要将“格局和创意对接,观念和技法结合”。具体路径上,要从中华历史文化中汲取养分,借鉴国外艺术发展经验,实现内容和形式融合的深度创新。

“当下是智能社会,更是哲思时代。”李舸表示,文艺创作者不能只关注“诗和远方”,更要“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他从当下的国际形势到中国发展,再到数字化赋能、信息化转型等娓娓道来,认为这些国内外大事藏着无数的创作方法、方式和题材。“我们的创作要重视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因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时代主流特征不可或缺。如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等国家战略题材都是值得文艺创作者关注和重视。”李舸进一步补充道。

对于AI的理解和应用,李舸强调:不仅仅看重技术,最重要的是哲学与观念的更新。随着技术壁垒的不断被打破,艺术民主化不断增强,艺术平权越来越明显,新大众文艺的趋势势不可挡,评价一个摄影家是否资深,将不再侧重技术,而是侧重其思考。

讲座上,李舸还希望在座的摄影人要努力培养出先进的三观、健康的生活方式、优秀的学习方式。“在AI时代,学习方式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学习之后的转化、提炼。”李舸说,哲学说到底就是思考生活,生活是创作最重要的来源,创作的关键就是如何与生活建立关联,艺术是永远对生活保持新鲜感,保持热爱。我们要学会将人类生产知识转为学习能力、思考能力,用更加深邃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及其背后传递出来的东西。

文字:沈汉炎 图片:李梦颖 视频:李梦颖 编辑:陈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