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强市”建设进程中,东莞各镇街如何以“一镇一品”激活市民文化参与热情?
近日发布的《东莞镇街文化品牌影响力指数报告(2024年)》揭晓“市民认可和参与指数”榜单,麻涌、中堂、东城、莞城、松山湖等镇街各展所长:麻涌以“龙舟+水乡游”揽获7.90分拔得头筹,中堂借国家级非遗将市民参与率提升至27.88%,东城用“潮游打卡”撬动年轻群体使认可率达52.87%,莞城、松山湖更以超60%的高认可率彰显文化底蕴与科技生态的融合魅力。
报告显示,差异化IP打造与新媒体赋能成为破题关键。当传统文化邂逅潮流表达,科技元素融入生态体验,东莞镇街正以多元实践书写市民文化参与的 “活力密码”。
头部镇街优势明显,片区表现分化
在市民认可与参与指数的角逐中,麻涌镇以7.90分的综合得分拔得头筹。作为水乡片区的代表,麻涌依托“畅游华阳湖 湾区后花园”品牌,全年策划龙舟赛、古梅乐韵等文化活动3100余场,覆盖市民及游客超16.75亿人次。其中,龙舟赛事成为最大亮点,粤港澳大湾区龙舟邀请赛期间,央视新闻客户端单条报道《超飒!67岁龙舟女舵手刷屏了》转发量超300万次,信息浏览热度达345.31万次,“乘风破浪的姐姐”等热词席卷网络。
中堂镇以“中国龙舟之乡”国家级非遗项目为支点,全年举办龙舟文化节、非遗墟市等活动,市民参与率达27.88%。6月龙舟锦标赛期间,30余家媒体现场直播,海外社交平台推文覆盖15.86亿人次。中堂龙舟制作技艺与现代传播的深度融合,不仅让传统文化焕发活力,更推动市民参与率较2023年提升12%。
城区片区的东城街道则以“活力东城”定位突围。通过黄旗山新春荟、中秋赏月行、东城“村晚”等系列活动,全年吸引超千万人流,拉动文旅消费超亿元。年轻群体通过短视频平台参与“潮游东城”打卡,线上互动量达723万次,市民认可率52.87%。东城的实践证明,潮流活动与当地文化结合,能够有效撬动年轻群体的参与热情。
从片区表现看,水乡与城区形成鲜明对比。水乡片区的麻涌、中堂、道滘等镇凭借龙舟、水乡游等传统活动,市民参与热情高涨。麻涌单日龙舟赛事信息互动量达91万次,中堂“龙舟月”活动覆盖15.86亿人次。而城区片区的东城、莞城、南城则通过潮流嘉年华、文旅融合吸引年轻群体。南城全年举办“潮流南城”活动超1100场,参与人数近350万人次,但线上传播指数仅18.65分,排名第28位,暴露“线下火热、线上冷清”的短板。
松山湖片区的表现则凸显差异化优势。尽管总指数排名靠后,但松山湖凭借科技与生态结合的文化活动,市民认可率达65.08%。例如,“乐享松湖”品牌下的生态研学、科技展览等活动,吸引家庭与学生群体广泛参与,成为片区文化建设的独特亮点。
标杆镇街经验:文化IP激活市民热情
“市民认可和参与指数”指标,反映市民群众对镇街文化品牌的认可度以及在镇街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关于“市民认可”指标,莞城、松山湖的投票率超过60%。其中,莞城得票率为71.38%;第二是松山湖,得票率为65.08%;第三是麻涌,得票率为58.11%;第四是南城(“潮流南城”品牌),得票率为55.83%。这代表着上述镇街、园区开展的线下文化活动十分扎实,人气火爆,市民认可程度较高。
莞城作为莞邑文化的发源地与传承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诸多公共文化设施早早选址于此,比如,东莞市博物馆、东莞图书馆少儿分馆、东莞科学馆、东莞21空间美术馆、可园博物馆、岭南美术馆、莞城美术馆、莞城图书馆以及文化周末剧场等等。这些场馆不但设施完备,而且会定期策划各类展览、亲子活动,一场场文化盛宴为市民与游客带来丰富的精神享受。
文商旅融合,文化先行。早在20年前,莞城就提早锻造了“文化周末”这一品牌,为今天的文旅产业大发展埋下了种子。从创立之初,“文化周末”就坚持文化惠民的初心,采用公益赠票的方式,让普通市民免费看演出。每周定期定点举办演出的方式,突破了传统基层文化服务的局限。20年来,莞城通过“文化周末”用心倾听城市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营造积极融洽的文化氛围,用文化塑造着城市的温度,折射着东莞的发展变迁。截至目前,文化周末晚会共推出883期,各类文艺活动、演出惠及2000多万人次。
再如南城街道,2024年,南城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供给质量,成功打造潮流南城、bigger潮玩艺术展、宏远篮球明星见面会、咖啡文化节、火柴盒城市艺术time,结合元宵、中秋、国庆等重大时间节点,面向市民开展特色精品文化活动超1100场,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近350万人次。当前,南城街道进一步明确“潮流南城”品牌定位,充分利用南城独特优势和竞争力,推动消费与文化的融合发展,举办2024潮流南城新年嘉年华,安排超30场潮流活动,举办2024潮流南城暑期嘉年华,将潮玩、文娱、体育、餐饮、生态等多种元素有机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和游玩体验之中,推出了“破壁次元聚集地”“全民星奥运会”“潮流南城戏剧节”“潮流咖啡美食周”“公园有新意”“公益活动”六大主题。
松山湖作为国家级高新区,秉持 "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 理念,依托优良生态,打造4A级景区、城市湿地公园及多级公园体系,构建蓝绿交织的旅游空间。线下活动创新采用 "民办公助、管办分离" 模式,引入望野博物馆,打造数学探索馆、人工智能科学馆等科技互动场馆,推动“生态+科技+ 旅”融合。从战略谋划、项目引进、品牌建设着手,开展文旅规划调研,引进万象汇、悦榕庄酒店,建设悠兰里ULAND文化艺术街区,推动展演中心建设。未来将推动全域旅游,优化布局,丰富旅游产品,完善设施,持续举办黄花风铃木赏花节、半程马拉松等特色活动,打造更具魅力的旅游城市品牌,提升市民游客幸福感,释放文旅消费动能。
未来路径:从“市民参与”到“全民共创”
值得关注的是,部分镇街存在“市民认可与线上传播断层”现象。例如南城街道线下活动参与人数近350万人次,线上传播指数却排名垫底。报告指出,这种反差缘于“线下体验—线上扩散—市民反馈”闭环尚未完全打通,部分镇街仍依赖传统宣传模式,未能有效利用新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
针对线上传播力不足的镇街,报告建议优化宣传策略。例如,南城可借鉴万江经验,邀请自媒体达人打卡“潮流南城”嘉年华,提升线上曝光。万江通过网红推广龙舟宴,单条视频浏览量破百万,线下引流超10万人次。此外,需提升互动质量,设计更具话题性的环节(如投票、打卡挑战),解决报告中“转发量、评论量不足点赞量三成”的问题。
各镇街还需结合特色产业与文化资源,开发差异化IP。大朗镇可依托“毛织之都”产业优势,推出毛织文化衍生品;石龙镇借力“举重博物馆”举办国家级赛事,提升品牌辨识度;虎门镇可打造“近代史开篇地”VR展馆;松山湖结合华为科技资源推出“生态+科创”研学线路,吸引家庭与学生群体。
长效机制的建设需从机制创新与技术应用两方面入手。莞城“东莞记忆”项目通过市民志愿者参与文化策展,收集老照片、口述历史,增强归属感;南社明清古村落可利用A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开发镇街文化小程序,提供活动预约、积分兑换等功能,提升参与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