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里的江门,阅见文明之光!
江门发布 2025-04-24 15:12:17

今年4月23日

是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

人间芳菲四月天

花香四溢但却不止花香

氤氲开来的还有馥郁书香

江门各地,一系列全民阅读活动琳琅满目,全城联动读书、赠书、分享好书;“流动书香车”一路穿梭开进乡村,持续激荡起书香的涟漪;百名“书虫”走进图书馆,在“共读半小时”中分享阅读的快乐……

图片

台山中心图书馆偌大的书墙

从城市到乡村,从线下到线上,书香浸润着江门的角角落落,深刻诠释了全民阅读的本质:全民共享、全民参与。全民阅读成为侨乡文化赋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最好见证。

江门作为著名侨乡,有530万华侨华人遍布145个国家和地区,是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和讲好中国故事的“文化桥”,也是世界看中国的“文明窗”。

全民阅读是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举措,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载体之一,打开侨乡文化与海外文化互动的新窗口。

三年来,江门坚持把书香城市建设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从阅读服务“供给侧”入手,造空间、办活动、送好书,构建侨乡阅文化圈,推动全民阅读均衡化、常态化,纵深发展。

从古至今

侨乡江门书香气浓

唯有书香最醉人

江门自古就有

耕读传家、诗书继世的

优良传统

明代大儒陈白沙从小饱读四书五经,一句意趣盎然的“田可耕兮书可读,半为农者半为儒”传诵至今;梁启超先生在读书上颇有见地,一生创作出数以千万言计的作品,其“三步”读书法至今仍被广泛传授……

图片

江门是启超故里。

现当代,专家学者更是不胜枚举。任溶溶,著名儿童文学翻译家、作家,是从江门鹤山古劳镇“走出去”的中国儿童文学泰斗。江门还被誉为“院士之乡”,以其不到全国千分之一的面积,孕育了34位杰出的院士,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排在广东之首。江门的书香气,给了他们最初的知识滋养,给了他们读书上进的学习自觉。

阅读从个人志趣积累转化为国家发展动能,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广袤的中华大地。

近年来,全国各地举办的全民阅读品牌活动琳琅满目,从轰轰烈烈的“嘉年华”,到深入群众生活之中的“落地”,各地在覆盖范围“广而泛”的基础之上,逐渐转向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开展“专而精”的主题阅读活动。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阅读可以时时发生、处处发生,阅读的选择也更为多样。但各地读书活动普遍存在阅读氛围不够均衡、阅读空间不够时尚、群众阅读不够广泛等问题。

越是在数字时代,越要把读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江门人高质量阅读的秘诀

江门人如何高质量阅读?

近年来,江门市委宣传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打造“书香五邑·江门读书日”活动品牌为抓手,坚持常态惠民活动、拓展阅读空间、丰富活动形式,持续营造“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努力建设“书香味、学习范、创新型”文明城市。

侨乡阅文化圈成为江门深化全民阅读的支点。江门以侨乡文化为内核,以全民阅读空间为载体,着力打造复合型文化生态系统。

均衡化配置资源——

江门既关注城市书房里的琅琅书声,更倾听乡村大地的开卷之音。结合“百千万工程”,江门精选100个村(社区)打造文化示范点,年均开展千场文化下乡活动,组织“流动书香车”送书进村,实施“万人培训计划”,培育乡村阅读推广人才,不断优化城乡阅读资源配置。

图片

触摸屏选书阅读。

从城市到乡村,村民不仅可以在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收听收看名家讲座,还能在自助借阅柜扫码借书,更能在线听粤语、客家话版方言有声读物……数字化、智能化阅读成为乡村新风尚。

常态化举办活动——

“江门读书日”是江门建设“书香型、学习范、创新性”文明城市的探索尝试。2021年,江门创新推出月度读书日,以孔子诞辰纪念日(9月28日)为起点,将每月28日定为“江门读书日”,形成贯穿全年的阅读文化节律,将氛围感拉满。

图片

著名散文家梁衡为广大文学爱好者上了一堂生动、深刻地写作分享课。图源:江门宣传

每月这一天,江门都会举办一系列请名家、做分享、书漂流、朗诵赛等阅读活动,通过“主会场+分会场”模式,各县(市、区)结合本地特色开展延伸活动,形成市、县、镇、村四级联动,实现“月月有主题、处处有书香”。

互动化精准服务——

如何让更多城乡群众走进图书馆,读上自己喜爱的书籍?如何实现从“要我读”到“我要读”的根本性转变?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精准满足读者需求。

图片

江门推出“您选书,我买单”惠民项目。

把选书权交给市民,江门推出“您选书,我买单”惠民项目,组织专家、市民群众读者代表共同遴选,每月发布推荐书单。每一本有形的书籍也有漂流之旅,读者阅读后归还,图书将流转至下一位爱书人,无形的文化与交流也随着它一路传递。这一最受欢迎的活动,江门坚持做了三年半,发布了40期荐阅书单,累计投入120万元,为群众“买单”图书3万多册,惠及超5万人次。

时尚化营造空间——

“无负今日”是江门先贤梁启超对北师大毕业生的赠言。江门结合梁启超文化IP,精心打造115个“无负今日”城市书房,改造73个农家书屋,推进新型阅读空间进景区、进学校、进机关、进民宿、进小区,打造便民、惠民的阅读场景。

图片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位于开平市塘口镇,由粮仓改造而成。

短短几个月,城市书房迅速完成了“处处开花”的使命。尤其在乡村,一批“农家书屋”建到了民宿、景区,书屋跟着人流与需求走,资金用活用到有效处,书屋为民宿也拉来了不少客流。如开平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无负今日”书房,引入文创、茶饮等业态,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被评为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每年吸引旅客超150万人次。在省的指标评价体系考核中,江门农家书屋群众满意度逐年稳步增长。

多元化主体共建——

全民阅读,全民参与。“政府主导+企业参与”是江门城市书房运营的一大亮点。3年来,江门共撬动超过5000万元社会资金支持全民阅读阵地建设,实现了阅读空间升级。作为“无负今日”城市书房(农家书屋)的共建单位之一,江门本土企业博富控股先后在全市各地捐建并启用了53座“悦读馆”,入选“无负今日”城市书房(农家书屋)。

图片

“无负今日”城市书房和农家书屋遍布城乡,全民阅读蔚然成风。图源:江门宣传

一批可爱的志愿者为城市文明增添风景线。江门动员高校专家学者、知名作家、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群体,以“江门读书日”活动为载体,发挥各自优势与特长,宣讲读书故事、先进事迹,感召全社会学有榜样、行有示范,凝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阅读是一件长期主义的事,推动全民阅读更是如此。

通过构建全民阅读常态长效文化生态,江门做到了读书日活动从“形式导向”转向“效果导向”。江门的用心,藏在每一本图书、每一场读书日、每一处阅读空间里,渐次勾勒出充满活力与创意的侨乡阅文化圈。

读书群体趋向多元化

随着全民阅读活动的深入推广,读书的群体越来越多元化。

在今天,我们需要从广义上重新定义“读书人”:每一个读书爱好者。从饱读诗书的学者,到忙中偷闲看书的快递小哥,都是“读书人”,也都是文化的使者。

图片

捧起一本书,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

不曾想过,江门市图书馆的借阅“冠军”竟是一名只有7岁的女孩,一年借书456册。从儿童绘本到国学故事,每一次借阅都是她热爱阅读的印证。这名女孩叫阮荣佩,在今年3月入选了2025年“广东少儿阅读之星”。

“阅读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无论是假期还是平时,我都会合理安排时间,保持阅读的持续性,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带动更多人加入到阅读的行列中,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阮荣佩说。

长期扎根乡村,全国人大代表、江门台山市斗山镇绿稻农场场长陈奭荣也养成了持续读书的习惯。今年2月,“书香五邑·江门读书日”名家创作分享交流会走进台山,人民日报出版社向陈奭荣赠送书籍,陈奭荣满心激动:“很荣幸获得赠书,这是对新农人的肯定,让我们更加坚定地扎根在台山广袤的农村里。”

图片

先锋天下粮仓书店。景区供图

书香是一种氛围。今天的江门,读书绝不是在读书节、读书月才重视的事,读书早已融入江门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耳濡目染、如沐春风。

江门的书香,可以从几组数据中嗅出:2021年以来,江门市民年均阅读量从3.2本提升至6.7本,阅读活动参与人次增长超200%;过去一年,江门市图书馆文献外借114.56万册次,若按平均每本书厚1.5厘米估算,堆起来的高度接近于两座珠穆朗玛峰。

阅读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也涵养着一座城市的气质。作为老工业城市,江门正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向新质生产力跃迁。面对新挑战,江门从产业布局、营商环境、城市活力、人才政策、民生实事等方面入手,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步伐稳健,推进有力。这是城市发展体现出来的一种气质,而这种气质源于我们开阔的视野、顽强的韧劲和不断学习、不断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

当一家灯火与万家书香相连,便织就了民族文化最坚韧的精神纽带,为江门侨乡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综合实践区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最是书香能致远。

走过的路、读过的书,步步算数、步步生辉。沿着一路书香,文化的滋养浸润侨乡大地,读书氛围愈发浓厚,文化自信更加坚定,精神力量更加磅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