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东莞大家谈 | 推动“制造美学”城市品牌高质量发展
东莞+ 2025-04-24 09:53:42

近年来,城市间竞争日益激烈,竞争领域已从传统经济方面的竞争拓展到文化方面的竞争,文化软实力已成为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城市品牌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打造符合城市发展实际、具有城市特色、展现城市底蕴的城市品牌不但能塑造城市精神、传播城市形象,更可以赋能城市政治、经济、社会各个方面,进一步提高城市竞争力、影响力和凝聚力。

一直以来,东莞始终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持续深入推动文化强市建设,不断培育优秀工业文化,为“制造美学”概念诞生营造了优良环境。当前,东莞在全国首次提出“制造美学”概念,就是准确结合东莞城市发展的历史传承、区域文化、时代要求,提炼出的特色鲜明的城市品牌。“制造美学”城市品牌是东莞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结出的丰硕成果,是东莞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具体实践的总结提升,是东莞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工业文化作出的时代答卷。接下来,东莞应进一步明确打造好这一城市品牌的路径,推动“制造美学”城市品牌高质量发展。

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构筑“制造美学”城市品牌产业支撑

一要注重文化对制造业的赋能。积极推动非遗文化、潮流文化、数字技术等与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玩具家具等传统产业深度融合,推动纺织服装产业向时尚产业、玩具产业向潮玩文创、家具产业向智能家居等领域转型升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二要注重科技创新对制造业赋能。聚焦我市“8+8+4”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推动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产业、半导体及集成电路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积极培育下一代移动通信(6G)、前沿新材料、具身智能、未来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确保东莞制造业发展水平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三要注重创意文化对制造业赋能。加快推动包含工业设计在内的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依托OPPO、vivo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广东湾区智能终端工业设计研究院,广东华南工业设计院等平台,推动工业设计产学研一体化创新,引进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工业设计机构,鼓励企业和工业设计机构积极拓展工业设计应用场景,推动东莞制造业不断向价值链高端迈进。

二、发挥试点示范积极作用,打造“制造美学”城市产业名片体系

一方面,应落实好“区域(城市)产业名片打造计划”的试点各项任务要求。东莞是全国首批“区域(城市)产业名片打造计划”的试点城市之一,担负着先行先试打造城市产业名片的重要任务。目前,武汉、杭州、合肥等先进城市已经成功打造了产业名片,如武汉·中国光谷、杭州·中国视谷、合肥·中国声谷等。东莞应借鉴先进城市打造产业名片的经验,结合自身实际,高质量打造好“制造美学”产业名片,树立特色鲜明的城市产业形象。另一方面,要打造以“制造美学”为核心的东莞产业名片体系。东莞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拥有很多知名的特色产业名片,如潮玩产业的“中国潮玩之都”、家具产业的“家具潮·东莞造”、纺织服装产业的“时尚潮·东莞造”、食品饮料加工制造业的“美味生活·东莞造”等。东莞应按照“区域(城市)产业名片打造计划”的要求,构建以“制造美学”为“主名片”、各产业特色名片相结合的“主名片+特色名片”的城市产业名片体系,进一步树立城市产业整体形象、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三、创新传播赋能方式方法,推动“制造美学”城市品牌深入人心

一要开展“制造美学”城市品牌学术研究。东莞应在“制造美学”这一概念基础上,广泛探讨“制造美学”的理论基础、深入研究“制造美学”的科学内涵、科学制定“制造美学”城市品牌影响力标准,并围绕“制造美学”城市品牌赋能东莞制造业发展开展学术研究,形成科学化、系统化、实践化的研究体系,厚植“制造美学”城市品牌理论根基。二要创新“制造美学”城市品牌表达方式。除了在学理上进行研究外,还应通过艺术化、故事化、情感化的手段将东莞“制造美学”城市品牌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以更加生动、直接的方式呈现在公众面前。三要加强“制造美学”城市品牌新媒体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媒体渠道,进行“制造美学”城市品牌的线上推广,将设计之美、工艺之美、生产之美、产品之美、人文之美、理念之美等“制造美学”丰富内涵,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公众,进一步提升城市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增强城市品牌的亲和力和认同感。

四、建立完善运营管理机制,推动“制造美学”城市品牌持续发展

一是建立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打造“制造美学”城市品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应建立多方合作、协同发力的“制造美学”城市品牌工作统筹协调机制,在全市上下形成推动“制造美学”城市品牌工作合力。二是做好“制造美学”城市品牌运营管理的顶层设计。制定东莞打造“制造美学”城市品牌工作方案和相关配套措施,明确“制造美学”城市品牌建设的目标、原则、主要任务等重点内容,进一步加大对“制造美学”城市品牌建设运营管理方面的政策、资金和项目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将“制造美学”这一城市品牌与我市制造业发展、城市规划建设、文化发展等事关我市发展全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相衔接,最大限度调动社会资源,实现“制造美学”城市品牌整体化推广和一体化输出。三是建立完善“制造美学”城市品牌市场化应用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重点(区域)产业、企业协同的城市品牌共建共享、共营共赢的管理机制,鼓励企业在市场化运作中运用“城市产业名片标识+企业品牌”开展市场营销,推动城市产业IP市场化的应用。四是建立完善提升“制造美学”城市品牌商业价值机制。要建立城市品牌与新业态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将“制造美学”与我市大力推广的夜经济、潮流娱乐、潮流零售等新兴业态深度融合,激发更多消费热点,打造“制造美学+新经济”“制造美学+新消费”“制造美学+新体验”等品牌商业、文化艺术、科技创新和时尚消费等新业态,不断拓展城市品牌的商业价值;要建立城市品牌与工业文化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深挖东莞工业文旅资源,打造以企业展馆、文博展馆等为依托的研学产品,发掘更多消费场景,将城市品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作者 张出兰 系东莞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员、博士)

文字:张出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