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潮涌,纸短情长。今年3月至4月间,20封来自东莞市大岭山华强学校随迁子女的手写信件,跨越穗莞两地,飞向中山大学康乐园。
信中稚嫩的笔迹承载着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生的迷茫,也牵动了40名中大学子的心。一场以信为媒的“两地书”活动,让两地青春故事悄然交织。穗莞书信情,鸿雁传书,纸短情长。问答之间,心心相连,一时传为佳话。
一封信的旅程:从迷茫到希望
“亲爱的师兄师姐,学习文言文比较难,写作时我总是词不达意,该怎么找到灵感?”初三女生缪淑仪的困惑,道出了许多随迁子女的心声。
在东莞大岭山镇大沙村,外来务工家庭占全镇人口近七成,随迁子女常年面临教育资源紧张、父母陪伴缺失的困境。大岭山华强学校初三语文老师聂小平入户家访时发现,“许多孩子眼神里藏着自卑,他们需要一盏明灯”。
这盏灯,最终以书信的形式被点亮。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东莞市教育局驻大沙村干部肖炳生,他经常走访华强学校,对学校的情况比较熟悉。在他的推动下,中大中文系博士生第一党支部副书记毛誉澄、华强学校校长陈光辉积极对接,“两地书”活动应运而生。
20名初中生将心事倾注笔端:有人为成绩焦虑,有人追问人生意义,还有人怯生生地写下对“中大梦”的向往。这些信件被郑重地送到中山大学中文系,40封回信带着温度与希冀“返航”。
笔尖的温度:跨越时空的对话
“感谢你分享对文字的热爱,这让我想起年少时彻夜读书的自己。”博士生田金弘在回信中写道。作为国家奖学金获得者,她将孩子们的来信比作“破土的新芽”,“只要用心浇灌,终成栋梁”。
最动人的对话发生在本科生李思莹与初三女孩“寻”之间。信中,“寻”倾诉了努力与成绩不成正比的痛苦,甚至思考起“人生的意义”。李思莹仿佛看到五年前的自己,她在回信中写道:“我也曾困在迷雾里,但请相信,坚持奔跑的人终会找到光。”这封回信被分享至朋友圈,引发众多同龄人共鸣:“原来我们都经历过这样的挣扎。”
更有未竟的牵挂。博士生毛誉澄收到黄梦佳的来信后,因人生轨迹不同,特意委托两位校外朋友与她通信。“我们想用更贴近她未来规划的方式,为她指引方向。”毛誉澄说。
党旗引领:从书信到长效帮扶
这场活动不仅是青春的共鸣,更是一次党团联动的育人实践。在中文系党委的指导下,博士生党支部与团委协同发力,将学术积淀转化为育人资源。
“报名链接发布十分钟,20个回复信件的名额就被抢空,大家热情高涨,积极回复来自东莞的学弟学妹们的来信。”中大中文系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刘帅成感慨,“青年服务社会的热忱,需要真诚的平台去激发。”
活动还催生了更深远的计划:中文系学生党员将与华强学校随迁子女结对,建立长期书信帮扶;未来将开展线下读书会、文化沙龙,为大岭山注入“中大文化力量”。博士生田金弘说:“教育帮扶不仅是传递知识,更是播撒希望的种子。”
信的背后:城市化浪潮下的微光
东莞,这座“世界工厂”聚集了数百万外来务工者,随迁子女数量庞大。民办学校学位紧张、家庭经济压力大,让许多孩子的求学路并不平坦。“两地书”活动发起人之一、驻村选调生肖炳生坦言:“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支持,更是精神上的‘被看见’。”
而书信,恰似一扇窗。中大学子以笔墨为桥,让更多东莞青少年看见更广阔的世界;孩子们的天真发问,也让大学生重新审视求学的初心。“他们问我‘为什么要读书’,这让我想起自己为何选择中文系。”一名参与回信的硕士生说。
未来可期,让温暖持续生长。4月29日,一场见面会将在大岭山举行,华强学校的学生与中山大学的大学生们结对共建、面对面交流,更多结对帮扶即将启动……
书信的力量,在于让素未谋面的人在字句间照见彼此。当岭南的季风再次拂过康乐园,那些藏在信封里的鼓励与梦想,正悄然生长为跨越城乡的希望之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