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
教育部公布
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
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其中
广东44所高校
新增109个备案本科专业
4所高校新增4个审批本科专业
共计新增113个本科专业
本次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专业
将列入相关高校
2025年本科招生计划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新增专业工科比例超往年
人工智能专业热门
专业备案与审批,既是动态调整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的年度常规工作,也是为了培养国家战略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今年,广东44所高校共新增109个备案本科专业,来自工学、艺术学、文学、教育学、理学、管理学、法学、经济学、农学共11种学位授予门类,不同程度地回应了经济社会发展对各方面的人才需求。
其中,新增数量最多的是东莞理工学院,共11个专业。中山大学新增7个专业,广州航海学院、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均新增5个专业,广州理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和惠州学院各新增4个专业。
可以看到,于去年完成“升本改名”的肇庆医学院,此次新增了6个本科专业。目前,该校共有8个本科专业可供考生选择。
在今年新增备案专业中,工科仍是主流,共有52个工学专业,占比约48%,相比往年有较高提升。此前,在2022—2024年新增备案专业中,工学专业同样占比最高,均约36%。今年再次新增工学专业,将进一步满足广东“制造业当家”对人才的需求。
“智能”是此次新增工科专业的高频词。这与教育部提出的“高等教育要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布局结构上做好先行先试”部署要求相契合,将有助于广东推进相关产业发展。
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出圈让AI领域人才培养广受关注。此次共有南方科技大学等8所广东高校新增人工智能专业。其中不乏一些以文科见长的高校,例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金融学院等。这也体现出这些高校正探索突破原有的学科建制思维的局限,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智能建造、智能海洋装备、智能制造工程、智能科学与技术……梳理新增工科专业可以发现,“智字号”专业出现频率很高。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多学科的交叉研究将助力传统学科焕发出新生机,为各行各业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在急需紧缺专业点建设上,华南农业大学新设了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专业,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
地方高校新设专业
契合需求、凸显特色
从此次新增备案专业可以看出,广东地方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上既强调契合区域发展需求,也重视凸显地方特色。
比如,惠州学院新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这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此前,广东省政府出台指导意见,提出要将新型储能产业确立为广东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并要求惠州与广深莞地区协同打造珠江口东岸的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区。地方高校开设这一新专业,正是回应区域发展的人才需求。
“电子信息”是此次东莞理工学院新设专业的高频词。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是东莞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达万亿级。东莞理工学院此次新设的微电子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正是分别聚焦产业发展的基础硬件、应用层技术和新兴技术突破等不同切口,打造人才“蓄水池”。
扎根肇庆的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则瞄准当地新能源汽车产业千亿级集群,新设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学校透露,接下来将重点培养具备电池技术、智能驾驶、轻量化设计等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区域打造万亿级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嘉应学院新增了足球本科专业,成为继广州体育学院后,广东第二个拥有该专业的高校。梅州是“中国内地现代足球发源地”“足球之乡”,嘉应学院开设足球本科专业,正是发挥高校力量,培养更多高水平足球人才,助力梅州建设全国足球发展重点城市。
服务粤港澳大湾区
低空经济发展
从审批专业来看,广东今年有4所高校新增4个审批本科专业,分别是东莞理工学院、广东工业大学的工业软件专业,华南理工大学的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以及广东财经大学的人才发展与管理专业。
华南理工大学新增低空技术与工程专业,为全国首批建设该专业的六所高校之一。依据此前公布的申报材料,该专业是工学门类下的交叉工程类专业,年度招生人数计划为50人。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去年,《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明确,要推动广州成为国内首个载人飞行商业化运营城市。当前,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相关企业释放出较大人才需求,高校在此时新增相关专业,重要性不言而喻。
对于人才发展与管理专业,广东财经大学是此次全国唯一新增该审批专业的高校,也体现了广东“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的决心。
用活用好人才,方能成就人才。目前,广东正部署开展“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纳高校毕业生及各类人才来粤就业创业。当大量优秀人才来到广东,如何用好人才、为人才提供足够发展空间成为重要命题。
工业软件专业两个布点高校均为广东高校,凸显广东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特色,紧密贴合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
具体来看,作为中国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广东工业软件产业发展迅速,已形成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生态。新设工业软件专业,将更好地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助力国家和区域突破工业软件“卡脖子”问题。
来源|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