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项目县区基地学校教学开放日暨东城街道“大美育”区域联研活动在东莞市东城朝盛学校圆满举办。本次活动由东城教育管理中心指导、东城朝盛学校承办,吸引了街道教研基地学校项目负责人、教研员、东城美育区域联研学校音乐、美术教师,莞美教育集团学校代表及家长等1300余人参与。活动通过开放课堂、专题汇报、美育展示等形式,全面展现了学校“三探·四学·五步”教学模式改革成果与“五化”大美育实践路径,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开放课堂展教学革新:“三探·四学·五步”模式引领品质课堂
活动当日,朝盛学校小学部35节常态课与2节美育教研课同步开放。课堂上,学生以“初探—合探—深探”为学习主线,通过独学、合学、展学、评学四种方式展开探究,充分体现了该校“三探·四学·五步”教学模式的实践成效。胡铁校长在专题报告中指出,这一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根基,通过“课前情境导入—课中三探四学—课尾知识结构化”五步流程,推动课堂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

“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胡铁引用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观点强调,改革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主动性。实施该模式后,教师专业成长同步提速,近三年参培率100%,2024年有138人次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发展更全面、更健康、更有个性,仅2024年,学生参加街道及以上各级各类竞赛或展示活动,有186人次获奖;学校连续五年获东城街道旗峰教育质量奖和督导评估综合发展优质奖。

美育融合彰显文化底蕴:葫芦丝与国画编织“大美”课程网
作为活动亮点,钱治行老师的《当国画遇上葫芦丝》与甘佩仪老师的《金孔雀轻轻跳》两节美育课,以“探秘葫芦丝,厚植华夏情”为主题,将民乐演奏与传统绘画深度融合。五年级学生身着校服,在绿茵场上齐奏《青花瓷》,丝韵与教学楼内传出的歌声交织,构成震撼的视听场景。低年级课间活动中,节气跳、旱地冰壶等游戏则生动诠释了“以美健体”的理念。

肖国飞主任介绍,学校通过“五化”路径落实大美育:国家课程校本化改造中,1-3年级普及竖笛、4-6年级专攻葫芦丝,90%学生可熟练演奏;校本课程开发上,书法、国画与“诗画同源”活动形成体系,学生作品屡获市级奖项;常态化教学中,“午练字”“暮歌韵”与住校生晚间训练有机结合,辅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效率。多学科融合更成为特色,如语文诗词配画、历史课结合艺术赏析等。

专家盛赞改革成效:从“单一美育”到“全学科育美”
东城教育管理中心教研员张秋萍在“美育大家说”环节高度评价朝盛学校的探索:“从国家课程落地到校本特色开发,再到多学科贯通,形成了完整的美育生态链。”她特别肯定“三探”模式对深度学习的促进作用,认为其“既夯实知识基础,又培育了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

家长代表王女士感慨:“孩子回家常主动练习葫芦丝,还兴致勃勃讲解国画技法,这种文化自信让我们惊喜。”活动现场,1300余名参与者通过扫码实时评价,满意度达98.6%。
以课堂改革为笔,绘就“朝阳教育”新图景
靳永利副校长表示,此次活动是朝盛学校作为省教研基地校的阶段性汇报。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大美育”课程体系,为打造“朝阳教育·焕彩成长”品牌注入新动能。
专家指出,朝盛学校的实践为区域教育提供两点启示:一是教学模式改革需以理论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二是美育不应局限于艺术学科,而应通过“五化”路径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渗透。其经验或将成为“学有优教,启于东城”教育品牌的重要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