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湾大·英才启航|余梓彤:为家乡人才培养、产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东莞+ 2025-04-22 15:09:42

求学,一直向上的攀登之路!

东莞厚街青年余梓彤的求学之路从广东工业大学到法国南特大学,再到芬兰奥卢大学,一直在“追赶”,向微视觉计算的前沿领域勇攀科研高峰。“在我的求学科研之路上,我遇到很多优秀的同行者,很多业界知名的大牛。获益良多!”

教书,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身为一名东莞人,在东莞本土的高水平大学里任教,是自豪,更是责任。我将在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指引下,创新教学实验,培养高素质人才。”大湾区大学(筹)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助理教授余梓彤表示,同时,将致力于将学术成果融入城市发展,助力东莞从“制造”迈向“智造”。

求学“追赶者”心态

一场数万人参加的演唱会上,在人山人海中,在昏暗的灯光下,“追星”心切的逃犯被准确识别,演唱会变成抓捕现场——这是多年前明星演唱会上屡次上演的戏剧性故事。

故事的背后是人脸识别技术的进步。

大湾区大学(筹)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助理教授余梓彤的研究方向正是人脸活体检测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

从大一开始就参加学校以及省市的各种电子设计竞赛,屡次获得各种奖项,到大三期间跟随知名教授完成科研实验,以本科生身份在国际会议发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2010年,余梓彤考入广东工业大学,学习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也自此开启了“打怪升级”的求学之路。

2015年,余梓彤赴法国南特大学攻读硕士,研究方向为多媒体质量评估(图像/视频处理);硕士毕业后回国,余梓彤加入有“AI四小龙之一”的深圳云天励飞参与公安安防项目。

工作一段时间后,余梓彤深感自己的欠缺,“视野、眼光、思维步入了瓶颈期,需要持续深造。”2018年,余梓彤赴芬兰奥卢大学攻读博士,师从欧洲科学院知名教授,研究方向扩展至微视觉计算。

‌微视觉计算‌是一种涉及计算机对图像和视频进行理解、分析和处理的技术领域,它利用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等技术,使计算机能够模拟人类的视觉系统,从人眼难以察觉的微弱图像和视频信号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比如,可以以rPPG技术,通过摄像头这种非接触生理监测,捕捉分析一个人的心率、呼吸率、血氧等健康状况。”余梓彤表示。

据悉,rPPG技术(Remote Photoplethysmography)是一种通过摄像头捕捉人体皮肤表面微血管变化的非接触式生理监测技术。

记者在与余梓彤沟通中能感受到,他总是有一种“追赶者”的心态,“入学就遇到优秀的室友,大三遇到学术大牛,读硕读博期间,也总是有业界最知名的教授教导,总感觉自己有很多不足。回顾求学科研的路径,我总是在追赶。”

入职大湾区大学(筹),成为余梓彤科研生涯的又一新起点。“在大湾区大学(筹)的支持下,我将把我求学之路中遇到的坎、踩过的坑都化作创新的课程,让同学们少走弯路,健康成长。”余梓彤表示。

东莞人的自豪和责任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碎片化,如分别开设C++编程、数据结构、算法等独立课程,容易导致学生缺乏系统化的计算思维训练。新方案将采用‘大课整合’模式,计划大一开设《计算机科学导论》,融合编程基础与计算思维培养,大二设置《计算机问题求解》,将算法、编程、数据结构整合为实践导向课程,大三进行分领域专业选修。”余梓彤表示。

据悉,余梓彤正在和同事参照学院徐志伟教授、李晓明教授的实践经验编撰教材,核心教学理念强调当代性、基础性、实践性、系统性四大特点。

作为东莞籍教师,对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充满自豪:“以往提到本地高校只有东莞理工学院等几所高校,现在可以说我们即将拥有大湾区大学——这不仅服务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更标志着家乡高等教育的跃升。”

教学之外,余梓彤积极参与产学研工作,目前正在联合东莞市人民医院、元生智能申报医疗器械创新计划,开发多模态养老监护设备。

“当前,主要专注于教学科研工作,未来将发挥所长,针对东莞制造业需求,推进工业视觉检测方面的工作,为家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尽自己的一份力。”余梓彤表示。

文字:张华桥 图片:受访者供图 编辑:钟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