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莞市城市文化研究中心推出《东莞镇街文化品牌影响力指数报告(2024年)》。该报告以各镇街(园区)的“一镇一品”文化品牌及相关文化活动为研究对象,从网上传播指数、网上互动指数、网上覆盖指数、市民认可和参与指数等4个维度进行指数量化,对2024年的传播数据进行指标评分。报告显示,2024年,东莞镇街(园区)文化品牌影响力总指数排名前五的镇街分别为:麻涌、虎门、莞城、茶山、东城。与此同时,在去年文化品牌建设各项工作中,全市镇街(园区)各有侧重、各有亮点,一些镇街在分指标中有出彩之处,分别位居4个分指标的前列。
东莞市城市文化研究中心是在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体局指导下,依托于东莞日报社,致力于推动东莞城市文化研究和成果应用,集创意策划、课题研究、信息咨询等综合服务的本土智库。研究中心自2022年成立以来,围绕文化强市建设大局,在文化研究、专题调研、创意策划等方面,推出了系列研究成果和策划方案,组织了相关文化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政治社会效益。
构建指标体系进行定量分析研究
2024年是东莞建设更高水平文化强市的关键之年。根据《东莞市文化赋能百千万工程“一镇一品”文化品牌塑造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全市各镇街(园区)着力培育和打造自身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影响力大的文化品牌,部分镇街(园区)文化品牌形象逐渐打响、成型。
东莞市城市文化研究中心聚焦2024年东莞镇街(园区)文化品牌传播成效,构建指标体系,抓取相关数据,并开展问卷调查,定量分析研究各镇街(园区)的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从而科学得出《东莞镇街文化品牌影响力指数报告(2024年)》,为文化强市建设提供参考。
东莞镇街文化品牌影响力指数包含4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8个三级指标。参照行业内权威研究机构的指标体系,并听取专家意见建议,确定各指标权重,从而得出指标体系。其中,4个一级指标包括网上传播指数、网上互动指数、网上覆盖指数、市民认可和参与指数,这也是报告进行指数量化的最重要的4个维度。
根据报告,“网上传播指数”指标,反映镇街文化品牌、文化活动信息在网络空间的传播情况,依据信息总量、媒体平台信息量、网络平台信息量、年度信息量波峰值等4个指标来衡量。“网上互动指数”指标,反映镇街文化品牌、文化活动信息在网络空间的影响或活跃情况,依据浏览量、点赞量、转发量、评论量、收藏量等5个指标来衡量。“网上覆盖指数”指标,反映镇街文化品牌、文化活动等信息在网络空间的作者和受众覆盖范围情况,依据作者量、粉丝量、海外报道量等3个指标来衡量。“市民认可和参与指数”指标,反映市民群众对镇街文化品牌的认可度以及在镇街文化活动中的参与度。
麻涌虎门莞城茶山东城排前五位
报告经测算得出结论,不同镇街的文化品牌影响力指数呈现明显分化。2024年,东莞镇街(园区)文化品牌影响力总指数排名前五的镇街分别为:麻涌、虎门、莞城、茶山、东城。
影响力总指数TOP5镇街的指数得分均在80以上,反映出,这些镇街是全市镇街(园区)文化品牌建设的“优等生”。麻涌、虎门分别以88.15、87.55占据前两名,莞城、茶山分别以83.36、83.29位列第三、第四名,东城、万江、中堂、洪梅分列第五至第八名。
麻涌以华阳湖、水乡游等品牌拔得头筹。作为榜首镇,麻涌镇通过龙舟、华阳湖、古梅、水乡游等特色文化名片宣传,2024年全年文化品牌相关信息达58000+条,地市及以上媒体报道10000+篇次,文化信息覆盖16.75亿人次。
虎门以“近代史开篇地”等品牌位列第二。虎门着力塑造“觉醒之门·时尚之城”城市品牌IP,借助近代史开篇地、世界服装节、马拉松、海战博物馆、虎门销烟等方面的资源和标签,2024年全年文化品牌宣传信息达59000+条,地市及以上媒体报道15000+次,客户端、微博平台文化信息宣传达41000+次,文化信息覆盖20.63亿人次。
莞城“东莞记忆”项目留住城市乡愁。依托可园、鳒鱼洲、“东莞记忆”项目等文化资源,莞城2024年全年文化品牌宣传信息达44000+条,地市及以上媒体报道10000+次,文化信息覆盖5.20亿人次。
影响力总指数TOP20榜单显示,多数镇街(园区)指数得分均在70以上,反映出全市多数镇街(园区)2024年的文化品牌建设工作成效较为明显。
影响力总指数TOP10镇街(园区)的数量方面,整体上,水乡片区、城区片区相对突出。水乡片区、城区片区均有3个镇街(园区)入列,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均有2个镇(园区)入列。但在TOP20中,松山湖片区、滨海片区反超水乡片区、城区片区,指数TOP20的镇街(园区)数量以6个、5个领先于水乡片区、城区片区的4个,其中滨海片区5个镇(园区)全部进入TOP20。

▲东莞镇街(园区)文化品牌影响力总指数TOP20
四个分指数榜单各镇街赛龙夺锦
在去年文化品牌建设各项工作中,全市镇街(园区)各有侧重、各有亮点,这体现在网上传播指数、网上互动指数、网上覆盖指数、市民认可和参与指数等4个分指标榜单的不同排名。虽然在影响力总指数的前几名仍然在分指标中“霸榜”,但其他一些镇街也在分指标中有出彩之处。
网上传播指数方面,洪梅、万江、大朗进入前十。传播力决定影响力,网络传播能力是文化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只有参与传播的媒体级别高、传播平台分布合理,才能得到更有效的传播。虎门、麻涌、莞城分别以网上传播指数25.89、25.30、24.45位列前三,洪梅(24.44)、茶山(24.41)、万江(24.14)、大朗(24.02)、石龙(23.83)、厚街(23.19)、寮步(23.15)紧随其后。

网上互动指数方面,茶山、东城、道滘表现亮眼。作为信息传播的核心特征之一,强互动性能够有效促进信息的双向流通,提升文化宣传的渗透力、吸引力,促进镇街文化品牌宣传的持续性与深度,进而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网上互动指数,虎门(31.81)、麻涌(31.07)占据前二位,茶山(29.42)、东城(29.38)、洪梅(28.66)、莞城(28.55)、道滘(28.03)、长安(27.91)、厚街(27.79)、万江(27.65)进入前十。

网上覆盖指数方面,中堂、长安、石龙各有千秋。宣传推广过程中,信息覆盖人次是衡量信息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效果或传播影响范围的重要指标,较高的覆盖人次意味着信息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体现信息的吸引力与传播成效。网上覆盖指数,虎门(24.39)、中堂(24.00)、麻涌(23.88)位列前三,茶山(23.72)、万江(23.68)、长安(23.61)、大朗(23.13)、石龙(23.13)、莞城(22.97)、石排(22.8)分列第四至第十名。

市民参与认可指数方面,松山湖、南城活动人气爆棚。市民参与和认可是文化品牌影响力的重要维度。打通线上传播与线下体验,提供文字、图片、视频、现场体验等多元场景的传播,可以不断强化文化品牌在公众中的口碑形象,增强文化品牌的多线传播效果。此次发放回收的“东莞镇街文化品牌市民认可度”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市民参与和认可指数,麻涌(7.90)、中堂(7.63)、东城(7.55)排名前三,莞城(7.38)、松山湖(7.12)、南城(6.99)、万江(6.76)、谢岗(6.62)、望牛墩(6.41)、滨海湾(6.38)依次位列第四至第十名。

进一步提升镇街文化品牌影响力
报告分析认为,各镇街(园区)文化品牌建设各显神通、各有特色,松山湖科技创新、大朗毛织、石龙举重、水乡龙舟、大岭山东纵、洪梅花灯、常平斯诺克、桥头名贤故里、樟木头作家村等独特文化品牌,成为东莞城市文化的重要名片。
但与此同时,一些镇街(园区)文化品牌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包括:部分镇街文化资源分散,品牌特色未彰显;媒体传播层级待提升,央媒传播占比不高;微博和视频传播相对劣势,网上互动需加强。
镇街文化品牌争奇斗艳,文化强市建设才能出新出彩。报告认为,在高水平建设文化强市的新征程上,要进一步挖掘、塑造、凸显各镇街(园区)的特色文化品牌,不断创新推出镇街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并完善文化品牌的传播体系,进一步提升镇街文化品牌的影响力。
报告还对如何进一步打响镇街文化品牌给出具体的对策建议:一是围绕“一镇一品”定位,挖掘镇街特色文化资源。要进一步聚焦镇街自身文化特色,加快建好并用好特色文化设施,更加注重文化品牌IP建设维护。二是增强市内和湾区联动,加强品牌传播拳头效应。要加强同一文旅圈层镇街间协同,加强面向大湾区的输出和联动。三是创新“文化+”“+文化”,融合链接品牌能量。要在各领域中渗入镇街文化品牌,推动镇街优势制造业与品牌文化的融合。四是丰富传播媒介和渠道,形成主流媒体自媒体合奏。要提升与主流媒体互动频次,更加注重利用自媒体进行传播,拓展文化品牌的国际化传播路径。五是创新传播形式和手段,增加文化品牌传播效能。要丰富创新传播形式,扩大文化传播层级,增强与受众的深度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