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赋能出行体验革新,横沥交通品质迭代升级
东莞+ 2025-04-17 22:20:30

在城市发展的肌理中,交通系统的优化始终是提升民生福祉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横沥以破解出行难题为切入点,将交通建设作为增进民生福祉的核心工程,通过泊位扩容、路网提质等系统性举措,全力以赴为居民构建便捷、高效、舒适的出行环境,助推“百千万工程”落地见效。

2024年,全镇新增路外停车位606个、建筑配建停车位1693个,新建改造非机动车道49.1公里,职教城大道、恒泉路等11条道路完成品质提升,一幅 “畅行横沥” 的美好图景正徐徐展开。

停车难题逐渐缓解,车位数量显著增长

针对长期困扰市民的停车难题,横沥镇坚持 “增量挖潜 + 精细管理” 双轮驱动,通过盘活闲置资源、优化空间布局,实现停车资源的立体扩容。2024年新增的606个路外停车位如 “及时雨” 般落位重点区域,全镇路外停车泊位总量实现跨越式增长,从根本上缓解了商圈、景区、居民区的停车压力。

镇中心区的半仙山村曾因金牛公园、镇中心市场的密集人流,每逢节假日便陷入“一位难求” 的窘境。通过政企村协同联动,将金牛公园对面 2000平方米闲置地块打造成和平路临时停车场,60个标准泊位搭配 41棵新植樟树,不仅解决了临时停车需求,更以绿化升级重塑街区风貌。市民蔡女士的切身感受颇具代表性:“过去绕圈找车位是常态,现在停车场就在公园对面,带孩子游玩的幸福感直线上升。”

作为网红打卡地的村头村葵香园,面对年接待量超20万人次的客流考验,相关部门提前规划的多处停车场形成弹性停车网络,既能满足花期集中停放需求,也能有效缓解村头村、长巷村附近的停车压力。如今,无论市民是前往商场购物,还是回家休息,都能更轻松容易找到合适的停车位。

非机动车道全新焕新,绿色出行惬意升级

当环保理念与城市脉动同频共振,横沥镇以49.1公里非机动车道编织起绿色出行网络。在康乐路,骑行道如翡翠飘带蜿蜒延伸,莲花路灯与层次分明的绿植相映成趣,曾经在车流中穿梭的李先生如今享受着“一路繁花上班去”的诗意通勤。

曾经分布零散、设施陈旧的慢道网络,经科学规划后形成 “串联全域、覆盖多元” 的慢行系统。从工业园区到商业街区,从校园周边到居住社区,平整宽敞的慢道成为连接城市功能区的 “绿色纽带”。施工过程中,精细化考量通行安全与景观美学,路口转角的广角镜、渐变式警示标线、行道树的间隔种植,处处体现着 “以人民为中心” 的设计理念。

骑行通勤的李先生对康乐路的蜕变赞不绝口:“过去在机动车流中穿梭提心吊胆,现在专用慢道不仅安全快捷,沿途的绿化景观让每天上下班都成了享受。” 而道路颜值的提升更产生溢出效应,学校周边商铺的张女士发现,整洁的街景吸引了更多客流,“环境好了,人气自然更旺”。

多条道路优化升级,畅行无阻轻松实现

作为城市运行的 “大动脉”,道路品质直接影响通行效率与城市形象。横沥镇聚焦职教城大道、恒泉路、育才路等 11 条骨干道路,实施包括路面改造、管网升级、景观亮化在内的综合提升工程,让“老路” 焕发 “新颜”。

曾经泥泞颠簸的禾田路,如今蜕变为双向六车道的职教城大道,沥青路面平整如镜,智能路灯与绿化带交相辉映,两侧现代化厂房在崭新路域环境中更显活力。企业员工张先生表示:“道路升级后,货物运输效率提升,员工通勤也更舒心,良好的基础设施成为园区发展的硬支撑。”

育才路的改造则聚焦民生细节:针对原有路面破损、排水不畅等问题,实施 “白改黑”工程并增设独立慢道,同步升级的雨污管网彻底解决内涝隐患。此外,从儿童友好出行角度出发,在横沥镇实验幼儿园和莞盛小学周边路段设置儿童友好护学路,形成总长度154米的连续慢行交通径,保障儿童安全快乐慢行;还设置了家长等候区,打造让学生和家长舒心满意的 “休憩小站”。

这些 “毛细血管” 的疏通,让高峰期拥堵指数显著下降,车辆通行效率有效提升。无论是日常通勤还是周末出游,市民都能切实感受到 “车行其道、人享其行” 的畅快。

从“停车难” 到 “停车畅”,从“骑行忧”到“骑行悦”,从“行路堵” 到“行路畅”,横沥镇的交通蝶变,是城市治理精度与民生温度的生动写照。随着后续交通网络的持续完善,这座活力城镇正以更畅通的脉络、更便捷的出行,铺就高质量发展的康庄大道,让每一次出发都充满期待,每一次抵达都洋溢幸福。

文字:袁健斌 图片:横沥供图 编辑:王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