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 星期五 雨丝缠绵
细雨如织,密密匝匝地交织出一片迷蒙的天地,今天是清明节。我独立窗前,眺望着那飘洒的雨滴,心中盈满对故乡的无尽思念。未能归乡扫墓,内心空洞,若有所失。
我转头望向妈妈,眼中闪烁着好奇与渴望,轻声询问:“妈妈,扫墓都有哪些仪式呢?” 母亲微微愣神,目光深邃而宁静,仿佛已经回到了故乡的静谧墓地。她轻轻叹息,牵我落座,缓缓道来:“首先,需清除墓畔杂草。那些杂草如同顽皮的孩子,总是擅闯祖先的安宁之域,将安息之所搞得杂乱无章。你手持小锄,细致入微地剔除每一株杂草,不可有丝毫懈怠,这便是在为祖先打理他们的小天地。此时,心中应怀想祖先的恩泽,他们的疼爱,如此方能更加用心。“除去杂草,便是上香的时刻。你细心地点燃香火,目送青烟袅袅升腾,宛如我们的思念随烟飘散至云端。双手端香,恭恭敬敬地鞠躬致敬,心中涌起一股虔诚,仿佛祖先就在眼前,目睹我们的赤诚。
磕拜时,缓缓跪下,头部轻触大地。这一拜,是对祖先生命的感恩,是对家族传承的敬畏;这一拜,也是对祖先在另一个世界的安宁祝愿。磕拜的瞬间,内心宁静至极,只余心跳声和默默为祖先祈祷的思绪。
最后,是烧纸钱的仪式。将纸钱一张张整理妥当,轻轻投入火中。望着纸钱化为灰烬,心中不免有些不舍,宛如与祖先进行一场无声的告别。然而,也明白这是为他们在另一个世界提供生活的保障。倾听母亲的话语,我仿佛亲身置身于墓前,认真履行这些仪式。想到逝去的亲人,眼眶不禁湿润,一股莫名的哀愁油然而生。
此刻,杜牧的《清明》诗句涌上心头:‘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千年前的清明,诗人同样在细雨中踽踽独行,心中满是对逝者的追忆,那‘欲断魂’的哀伤,似乎穿越时空,直击心灵。
窗外的雨依旧在下,敲打窗户,发出滴答的响声。不知在那遥远的杏花村,是否也有人如同我一般,在这清明雨中,深切地怀念着远去的亲人?这雨,仿佛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着古今,人们对于先人的眷恋与缅怀。
作者:东莞市光正实验学校 二年级 1班 李俊贤;指导老师:黎艳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