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东莞殡仪馆内庄严肃穆,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受助学子、公益同行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齐聚于此,送别一位用37年时光点亮9106名贫困学子求学路的老人,沉痛悼念东莞“助学大王”——坤叔。
在追悼仪式现场,许多人连夜从湖南、江西、广西、贵州以及广州、深圳、香港、东莞等四面八方赶来,只为在缀满白菊与百合的花廊尽头,向灵柩深深鞠上一躬。
点亮无数孩子求学梦的“坤叔”走了。告别仪式上,200多个他的“孩子”前来送别。这些“孩子”中,有的是在校的大学生,有的已结婚生子,有的专门请假、连夜坐车,不远千里赶来。来自广西南宁、柳州,湖南湘西、安徽阜阳、贵州贵阳、江西寻乌……全国各地。眼泪止不住,心情如刀割,讲不出再见,只为送亲爱的坤叔最后一程。
逝者已逝,生者坚强。坤叔悄然离去,却留下了无数被改变的人生轨迹。深切悼念的挽联上“德重如山,恩重似海”道尽了他的一生。流不完的眼泪,道不尽的哀思,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让我们送上您最后一程。
张爷爷,“七姐妹”舍不得你走
麻满婷一家七姐妹,大姐文婷、二姐丽婷,三妹满婷,另外四个妹妹仍在老家上学。告别仪式现场,大姐文婷作为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忙碌着,二姐丽婷同样声音哽咽,十分伤感。她说,“逢年过节张爷爷会来凤凰助学,经常来我家看看我们七姐妹。买水果,买糖果,从小学资助我到大学,十多年与爷爷的感情很深。这是上天眷顾给我们一个好爷爷,如今爷爷走了,我们太难过了。”
三妹满婷是名大三学生,她从实习地浙江出发,绿皮火车已摇晃了十多个小时。恍惚间,她总觉得自己在车上看见了坤叔熟悉的背影——高大的身材裹着微驼的脊梁,灰白头发总被风掀起,仿佛下一秒就会转过身与她打招呼。
直到昨天推开坤叔办公室的门时,她才知道,这个老人过着比她想象的还要简朴的生活:“我也是第一次看见他的办公室,原来这么小、这么破。墙上的相片好像都快要掉下来了。”
坤叔是麻满婷一家7个姐妹没有血缘的“爷爷”。亲爷爷早逝后,麻满婷一家在老家湖南凤凰挣扎求学,父母收入微薄,孩子们的学费难以为继。直到坤叔租来的面包车碾过碎石路,来到这个家庭的危房门口。
从此,她们交上了学费,吃到了以前吃不起的东西,穿上了好心人寄来的衣裳,也有了一个时时刻刻关心他们的“爷爷”。“要记得给资助人回信,多聊聊学校的事。”时不时,坤叔就会来家里慰问,还不忘提醒她们,要记得和资助人保持联系。
“他的生日才刚过,我还没来得及见他最后一面。”这几天,麻满婷反复点开坤叔的朋友圈和聊天记录,眼泪总是止不住地掉。
双膝跪拜,引路人坤叔一路走好
在麻满婷眼里,坤叔是一个“说话的声音很小很小,对孩子们很温柔的爷爷”。而在李泽辉眼里,坤叔却是一个“讲话声音很大,非常固执的老人”。
李泽辉遇见坤叔是在2008年。这个曾经梦想成为支教老师的青年,经人引荐后不到七天,就跟坤叔踏上帮扶之路。面包车塞满苹果和饼干,在湘西凤凰的盘山道上飞奔——后来,他们也是这样走过了广西和江西的土地。
“如果你是为了吃饭来的,就不要来这里!”在外忙着跑帮扶,总是让人忘记时间。每次过了中午饭点,李泽辉就想张罗着大家吃饭,却得到了坤叔呵斥。“每次出来,坤叔都恨不得不睡觉,也想多跑几个家庭,多帮助几个学生,因此他不希望大家总把时间浪费在就餐上。”后来,志愿者们就养成了“早餐要吃饱,吃完打包当午餐”的习惯,直到晚上,才有口好饭吃。
但这种饿肚子的情况也有例外——如果听见学校的孩子们喊饿,坤叔立马就会带着大家一块就餐。
回想起当初,李泽辉苦笑:“那些年挨骂最多的总是我。”这是因为坤叔对他抱有很高的期望,甚至将他视为“接班人”。而李泽辉也是在用源源不断的公益行为向坤叔看齐。
今天一大早,李泽辉便起身去采摘野花。他小心翼翼地将带着泥土气息的野花整理好,带来了追悼会。他说,坤叔喜爱花,因而他每次前去看望坤叔,总会带上这样一束野花。今天采到的这束野花尤为特别,花枝间挂着几颗野桃子,似乎是冥冥中与桃李满天下的坤叔相呼应。
众人泪目,送坤叔最后一程
4月15日,来自湖南湘西凤凰的黄先生连晚坐高铁来东莞,只为送坤叔人生最后一程。他表示,“凤凰县是坤叔很关心关爱的地方,有3666名贫困学生曾得到坤叔助学团队的大力资助。当年曾与坤叔团队一道走家串户,一脚深、一脚浅去家访,探望山区贫困学子们,大家的感情很深厚。”坤叔的逝世,大家十分悲伤。送坤叔最后一程,就是要弘扬坤叔助学精神,传递东莞正能量。
外国友人WenZhiLong是一名中国女婿,定居在东莞,多年来他非常认可坤叔助学,并积极参加公益助学活动。告别仪式现场,他与夫人涂慧现场吊唁,他还特别为坤叔送上挽诗一首:Kun's earthly deeds are now done,Long he toiled beneath the sun,Perfection in charity,Follow his path,all as one(坤叔生前事业已完成,辛苦一生的坤叔歇脚。留下伟大的公益事业,千分一继承这份遗产)。
今年29岁的龙喜涛特意从广州赶来送别坤叔。从小学三年级至高中毕业,一直受益于坤叔团队的资助。“我记得当年资助人有一位是香港的好心人,一位是东莞沙田的热心阿姨。第一次见到张爷爷,他总是笑眯眯的,那个深蓝色的牛仔裤穿了好多年,每次见了他的白头发又多了。原来前些天就想邀同学一起来看望张爷爷,可没想到他突然离世。真的很遗憾,为什么不早几天来东莞呢?”龙喜涛十分懊恼地说。
73岁的黄沛良老人与来自香港的老友一道,来到告别仪式现场,送坤叔人生最后一程。他俩是坤叔助学团队的骨干力量,十多年来两人一直热心捐资助学,积极参加千分一公益助学活动。来自东莞城市学院的陈浩华、丛珊两位大学老师,也是多年来支持坤叔助学的积极分子。从2012年起,两人积极发起大学生下乡开展暑期实践,亲自带队赴江西寻乌探访和资助贫困生上学。丛老师现场手捧鲜花,眼中闪着泪花,向灵柩深深鞠上一躬。
坤叔走了,众人难舍难分。送别,不是为了分离,而是让情感和信念更紧地连接在一起,让坤叔的精神更好地被铭记。铭记,是为了更好地出发。生命的消逝不是句号,他的朴素言行,他的助学大爱,都将化作天地间的另一种存在,如光芒般照亮更多的人。
坤叔,大爱无疆,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