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东莞“助学大王”坤叔与世长辞,享年80岁。这位用37年光阴、点亮9106名贫困学子求学之路的老人悄然离去,却留下了无数被改变的人生轨迹。
捐资助学扶危济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来自湖南凤凰伍秀珍、广西宁明陆李金、江西寻乌黄美娟,当年资助的众多贫困学子们、他的“孩子们”纷纷发声缅怀,不远千里来莞参加即将举行的告别仪式——感恩坤叔大爱、生命中的贵人,沉痛悼念,最后一程让我们来送送你。
湖南凤凰伍秀珍:
生命之光照亮“孩子们”人生之路
“从此,您长眠,我们常念!”来自湖南湘西凤凰县的伍秀珍,当年受助的贫困学生,如今已成长为贵州大学的一名教职工。近日,当她听到坤叔逝世的噩耗时,不禁失声痛哭。“坤叔就像爸爸一样,对我们特别好!”

▲伍秀珍与坤叔的合影
伍秀珍告诉记者,在坤叔离世前两日,他还在为寄给伍秀珍姐姐的助农苹果未签收而焦急催促。噩耗传来时,伍秀珍强作平静安慰痛哭的姐姐,却在次日看到满屏追思信息时崩溃:“眼泪根本止不住。”大伙自发组建吊唁群,上百名来自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等各地的受助者相约送他最后一程。

▲当年资助的学生来天海大厦办公室看望坤叔
初中到大学,坤叔助学团队始终是伍秀珍的“托举者”。大学录取时,她因成绩不理想想放弃,坤叔气得“不理她”,却悄悄托人捎话:“不上学,苦日子在后头!”最终,他塞给她一部手机,叮嘱她“好好读书”。2008年大学毕业后,伍秀珍在东莞一家幼儿园任教,每逢节假日便与同学们聚在坤叔的“天海大厦”。他把办公室改成“家”,备好上下铺、锅碗瓢盆,甚至给每人一把钥匙:“找不到工作,就来这里住!”
在受助学生心中,坤叔是严师,更是慈父。他记得伍秀珍爱吃双色鱼头,聚餐时总为她单独点一份;听说孩子们想吃烧烤,便默默备齐食材;得知学生结婚,他亲自主持婚礼,笑称“这是我的孩子”。去年春节,已为人母的伍秀珍收到他的红包:“给孩子们买礼物!”她含泪推辞,他却坚持:“你永远是我的孩子。”

▲坤叔作为证婚人参加资助学生的婚礼
说起坤叔,伍秀珍满满不舍。“记得当年您来长沙看望读大学的我们,我们陪着您逛橘子洲头,漫步湘江边,路人认出您,和您打招呼,问您这都是您受助的学生?您微笑着说:这是我的孩子们……。我的第一件暖暖的羽绒服是您给买的;我的第一部小巧玲珑的手机是您给买的;第一次吃美味大餐也是您安排的;第一次吃到美味的荔枝和东莞月饼是您给寄的。”
“没有坤叔和他的助学团队,就没有我今天幸福安稳的日子。当年家里一贫如洗,姐弟3人靠父母务农的微薄收入艰难度日。”伍秀珍说,从初一接受资助直到考上大学。大学毕业后,她先去东莞工作,后来回凤凰老家考编,又去考研读研,遇到读博士的老公后成家立业。“没有他们的托举,我可能就是一名流水线上的打工人。”
“您是一束光,所有被您照亮的眼睛知道,所有被您牵过的小手知道,所有被您温暖过的心灵知道,凤凰的山山水水都知道……。”伍秀珍念叨,“张伯走了,我们都很悲痛,很多受助学生都会去参加他的追悼会,一别再无归期了。”
广西宁明陆李金:
千里赴莞送“贵人”最后一程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的陆李金,曾经险些初中辍学的山里姑娘,已成为广西一家舞蹈培训机构创办人。她当年正是在坤叔助学团队的帮助下,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2021年陆李金来东莞看望坤叔时的合影留念
2005年,广西宁明县那楠中学课堂上,13岁的陆李金被老师叫出教室。她第一次见到了坤叔——一个“从广东来的爷爷”。老人塞给她一叠来自爱国华侨赖梦茹资助的学费,反复叮嘱:“一定要写信告诉赖阿姨,学费收到了。”此后每个学期,坤叔都会准时出现,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拍一张合照,再留下沉甸甸的资助款。
陆李金回忆,2008年初中毕业时,因家境贫困,父母已准备让她辍学。坤叔得知后,专程赶回广西,带着她和4个孩子挤上开往东莞的火车。没有座位,老人就拿着报纸找列车长说明情况,把卧铺让给孩子们,自己整夜站着。“到了东莞,他带我们去饭店吃饭,给我们买棉衣、糖果、月饼,但他总穿着同一条裤子,从蓝色穿到发白都不舍得换条新的。”
2008年那个夏天,成为陆李金人生的分水岭。在坤叔安排下,她进入东莞联合技工学校就读中职。后来,陆李金又继续读了大专。毕业后,她在东莞一家钢琴艺术中心从店员做到店长,其间结婚时,坤叔更是以“父亲”身份将她牵到新郎身边。“在老家办完酒席后,东莞那场婚礼是坤叔做的证婚人。”
2020年,陆李金回到广西宁明县,创办了自己的舞蹈培训机构。如今,这个曾经险些初中辍学的山里姑娘,已成长为拥有5年创业经验的经营者。“如果没有坤叔,我可能现在是个打工妹,更不可能有现在的一切。”翻看手机里与坤叔的合影,她哽咽道:“他从不因成绩好坏区别对待孩子,办公室里给每个学生准备的糖果,分量都分得一模一样。”
得知坤叔离世的消息,她难以接受,4月15日,她毅然从千里之外的家乡赶到东莞,只为送“生命中的贵人”最后一程。她希望如果坤叔还在,能放下操劳,保重身体,多陪伴他们一些时光。
她在朋友圈写到,“2005年,你从广东来到我的母校,2008年带我走出大山,扶我凌云直上,您是我人生的转折点,生命中的贵人,沉痛惦念,最后一程让我们来送送你。”
江西寻乌黄美娟:
“坤爷爷”:一盏照亮求学路的明灯
江西赣州寻乌县,东江源头所在地。2006年的一天,家境贫困的江西寻乌六年级女孩黄美娟,第一次见到了来自东莞的“坤叔助学团”。不久,一封来自东莞的信件和一笔资助金,让这个濒临辍学的女孩重新捧起了课本。

▲坤叔来看望来东莞勤工俭学的黄美娟(右二)和同伴们
“翟阿姨和坤叔像家人一样,从小学到大学,他们从未放弃我。”黄美娟回忆,资助人翟阿姨是东莞一家保险公司的职员,自2006年起,每学期几百元的资助金准时汇来,逢年过节还有书信问候。2014年,她考入福建的一所大学,翟阿姨一次性资助了6000多元学杂费,“她说,剩下的路要靠我自己走,但需要时他们永远在。”
为了减轻家庭负担,黄美娟大学期间经常兼职、勤工俭学。2014至2017年,在坤叔团队的介绍下,她和同学四次前往东莞虎门的电子厂、玩具厂打暑期工。流水线的日子辛苦,但坤叔助学团队总会带着水果和牛奶来看望她们。“他们办公室很小,却把床让给我们住,自己挤在别处。”美娟说,这群助学团队的年轻人像坤叔一样,把受助学生当亲人。
最让她难忘的是坤叔的温暖。70多岁的老人见到助学的孩子们总是乐呵呵的,聚餐、团建、照顾周全。“他说助学不是施舍,是把心掏出来。”2018年美娟大学毕业后,进入寻乌的一家国企工作,仍常给坤叔寄特产、发微信。今年初,她还计划着去东莞探望,却突然收到噩耗——4月13日,80岁的坤叔溘然长逝。
“4月13日听到坤叔逝世的消息,我至今还是难以置信。3月12日坤叔还给我发了微信消息,让我记得去拿他邮寄的一箱的鸡蛋。”黄美娟说,认识坤叔有十九年了,手机永远存着他的电话。
如今,黄美娟的微信里仍存着与坤叔的聊天记录。她将当年在东莞打工的照片和书信仔细收好,“这些是‘爷爷’留给我的光”。而坤叔生前最后一刻仍在筹划湖南的助学行程,他的告别诗写道:“丰碑永树人间世,坤叔善名万古芳。”
37年来,坤叔团队助学路程超180多万公里,行程绕地球45圈,点亮了9000多名贫困学子的求学梦。他创立的“千分一公益服务中心”坚持“一助到底”:资助人与学生直接结对,不设中间环节,直至学业完成。在黄美娟心中,这位“不服老”的长辈,用半生诠释了何谓“大爱无疆”。“他总说,没有人富得不需要帮助,也没有人穷得帮不了别人。”
这位寻乌女孩的故事,只是9000盏灯中的一束微光。但正如千分一团队所言:“教育的火种永不熄灭。”坤叔走了,可那些被他温暖过的人生,终将把这份善意,续写成更长的诗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