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江镇,“民生大莞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在百姓生活里的实在改变。
黄京坑社区的客家美食香气四溢,星光社区活动室传出悠扬乐声,北岸社区的爷爷奶奶穿上唐装补拍婚纱照……这些看似微小的民生实事,正是黄江镇汇集民意解民忧,倾听民声为民生的见证。
过去一年,黄江镇聚焦“一老一小”等群体,推出关爱老人、青少年成长、亲子教育等多个公益服务类民生项目。社区社工上门收集需求,政府联动企业、社会组织多元共治,黄江镇瞄准群众身边桩桩件件的实事,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让民生保障更有温度,让基层民主愈加完善,让千万人口与城市共生共荣的图景逐渐清晰。
客家文化传承留住文化根脉
春日的黄京坑社区笼罩在艾草的清香里,3月末,社区举行了一场“百年客韵,艾叶飘香”清明节艾粄亲子制作活动。社区居民坐在木桌前,精通艾粄制作的张阿姨熟练地将青碧的艾团擀成薄皮,填入眉豆馅,随后一锅色泽温润的艾粄新鲜出炉。
“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这句古谚,在黄京坑社区流传已久,也承载着客家先辈们的生活智慧。参与活动的陈女士感慨:“以往只觉得艾粄美味,这次才知道,从艾草的挑选,到馅料的配比,都大有学问。”
然而,社区工作者在日常走访和交流中发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年轻一代对客家传统美食制作技艺愈发陌生,而长辈们则为客家风俗文化面临断层而忧心忡忡。
七旬老人怀念舞麒麟的热闹祠堂,家长希望孩子学唱客家童谣,年轻人渴望参与“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文化活动……黄京坑社区工作人员敏锐地捕捉到社区居民的民生诉求,最终汇成一份沉甸甸的“问题清单”。
经过几轮研讨,社区确定以客家美食、客家话、舞麒麟为切入点,开展“民生大莞家”品牌项目之“百年客韵”黄京坑社区客家文化传承项目。该项目旨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融入客家文化元素,弘扬和传承客家文化,营造浓厚的客家文化氛围,打造独具特色的客家文化社区。
在清明节艾粄活动现场,社区特意设置“送粄入户”环节。当志愿者们捧着温热的艾粄敲开独居老人的家门时,阿婆十分感动:“这味道和我阿妈做的一模一样。”“百年客韵”活动以美食为纽带,让长者重温传统滋味,又让亲子家庭在协作中体悟客家文化深意。
针对麒麟舞“无人传”的困境,黄京坑社区积极行动。组织“我是‘客’代表”客家麒麟舞青少年学习活动,青少年与传承人一起练扎马步,抓麒麟头,传承麒麟舞。同时,社区开发传承客家文化的手工活动,让孩子们亲手制作不织布麒麟手工包,在实践体验中,实现麒麟文化新老传承,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
黄京坑社区党支部书记张锐亮介绍道:“黄京坑计划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计划开展黄京坑‘麒麟文化节’活动,修缮黄京坑麒麟文化场所,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激活社区客家文化、麒麟文化,加大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力度。”
此外,黄京坑社区以客家民俗文化为主题,开展客家文化游园美食节,激发社区居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优秀客家传统文化。在美食节现场,青翠的艾粄码放成小山,刚出锅的萝卜粄升腾着白雾,鹅油糕香气四溢,瞬间“俘获”社区居民的心。
“涯系客家人,涯讲客家话”,稚嫩的童声从方言互动区传来,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咿呀学语。与此同时,黄京坑麒麟队受邀登场,队员们默契配合,麒麟灵动翻飞。紧接着,大洪拳表演震撼开场,一招一式刚劲威猛。现场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观众直呼过瘾。
乡村振兴既要留住绿水青山,更要守护文化根脉。为了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客家文化,社区组织了“百年客韵”客家文化挖掘计划之黄京坑社区志愿者交流活动。活动以茶话会的形式展开,组织社区志愿者们一起学习客家话,观看《客家方言》纪录片,增强对客家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青石巷里飘出艾粄清香,百年祠堂响起麒麟鼓乐,这里没有“千村一面”的治理模板,有的是一场场充满烟火气的双向奔赴。社区并未盲目照搬其他地区的公益服务模式,而是从居民最熟悉的客家文化入手,将艾粄、萝卜粄等“舌尖上的非遗”转化为居民可参与、可体验的活动,让传统文化照进现实生活,让民生温度浸润文化厚度。
从“问题清单”到“幸福账单”,背后是黄江问计于民的治理逻辑,让民生实事真正办到群众心坎里,真正实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绘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织共生的和美画卷。
公益培训为儿童打开艺术之门
“先握笔,手腕要像托起一只小鸟。”田心社区活动室里,书法老师正为孩子们调整握笔姿势。毛毡上整齐摆放着砚台、宣纸,十余个孩子屏息凝神,跟着老师临摹横画。这是田心社区“书画润童心墨香绽童趣”儿童书法兴趣培训班的第一堂课。
在田心社区的“书画润童心墨香绽童趣”书法班的开笔礼仪式上,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书法入门知识,如握笔姿势、坐姿、书写顺序等,然后开始学习和练习画横、直线的书写。“握笔要如握玉,身正才能字端。”专业书法教师的教学不仅传授技艺,更注重品德培养。
传统书法文化的教育,在孩子们心中种下礼仪的种子。家长李女士在微信群里分享:“以前孩子放学回家就趴在桌上抢零食,现在不仅主动整理书桌,吃饭前还知道等爷爷先动筷子。”另一位家长王先生注意到更细微的变化:“孩子写完毛笔字会主动收拾砚台,说文房四宝各有归处,就像家里的东西也要摆放整齐。”这些看似微小的改变,正是书法教育中规矩与德行的双重滋养。
无独有偶,星光社区活动室总会传出悠扬乐声。“一二三四,注意表情!”星光社区的舞蹈教室里,老师正在指导孩子们排练舞蹈。镜子前,8岁的小姑娘认真地调整姿势,额头的汗珠闪着光。这是星光社区“艺同成长”儿童素质提升项目的日常,6个素质提升班和暑期红色研学活动,为社区儿童打开了艺术之门。
在长龙社区,一场别开生面的“旧物新生”活动正在进行。居民们围在新落成的“好物漂流岛”互换柜前,看着志愿者将旧书、玩具分类摆放。7岁的小男孩抱着一本二手绘本蹦跳着跑开:“我用旧拼图换了新书。”他的母亲指着墙上的手工作品:“这些都是用废旧布料做的,孩子现在知道旧物能变宝,回家主动收拾玩具说要捐。现在不用买新玩具,旧物也能玩出花样。”
社区工作人员介绍,“旧物新生好物环游”长龙社区活化旧物项目开展周期为4个月,从旧衣回收开始,进一步掀起垃圾分类热潮,再以不同形式的系列活动促使社区居民闲置旧物得以活化,让项目建立一个持久的平台。项目结束后,用“一月一换”的方法,让置换物平台成为居民的环保基地。在回收累积到一定数量时,搭建向外捐赠等渠道,通过提高交换率来提高项目成效。
据统计,“旧物新生好物环游”长龙社区活化旧物项目共630人次参与,参与志愿者101人次。回收及流转旧物400余件。值得一提的是,旧物环保平台将以“一月一换”形式定期为居民开放持续参与旧物互换。
黄江镇公共服务办公室业务负责人梁仲华介绍道,针对儿童青少年群体,黄江围绕兴趣培养、社会实践、关爱帮扶等需求,创新推出“书画润童心墨香绽童趣”儿童书法兴趣培训班项目、“艺同成长”儿童素质提升项目、“旧物新生好物环游”长龙社区活化旧物项目等。这些贴近生活、互动性强的公益服务项目,既解决双职工家庭看护难问题,又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与实践教学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实现了孩子开心、家长放心、社区暖心的多赢效果,构建政府搭台、社区唱戏、群众参与的共建共享基层治理新格局。
“四微”工作法编织社区管理网络
3月6日,在黄江镇新南社区的“幸福烘焙屋”,烘焙老师正手把手教市民制作杯子蛋糕。烘焙间隙的茶叙时光,职场妈妈与退休阿姨围坐畅聊,讨论着生活趣事、育儿难题、职场智慧。
社区“烟火气”的变化,源于新南社区探索出的党建引领“四微”工作法与五社联动效应,更好地将服务触角延伸至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确保居民能够享受到多样化的服务。
作为典型的新型社区,新南社区下辖八个小区,拥有1.7万名居民,具有人口流动性较高、事务繁杂、治理难度大等特点。社区居民大多聚焦于自家小天地,对社区整体发展置若罔闻,社区活动参与热情较低,社区组织的各类活动鲜有人问津,公共事务决策更是少人关心,存在社区共同体意识与归属感存在缺失的问题。
“以前路过社区公告栏,连活动通知都懒得看,总觉得社区事务和自己没关系。”居民李阿姨说道,曾经的社区活动往往“台上热闹、台下冷清”,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停留在“住在哪里”的认知,而非“归属何处”的情感认同。
新南社区党支部经走访后发现,居民并非没有参与意愿,而是缺乏有效的参与渠道。“大家都盼着小区环境变好,但不知道怎么出力。”新南社区工作人员指出,传统治理模式下,政府“独唱”难以精准对接多元需求,必须搭建平台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
如何破解“政府干、群众看”的困境?新南社区紧扣新时代社区发展脉搏,以党建引领为根本遵循,深度融合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及社会慈善资源,构建起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
筑牢“微堡垒”,党旗飘在最前沿。社区在各个小区成立实体型或功能型党支部,由社区干部兼任支部书记,选配党员业主担任楼群长,组建由多方参与的超120人的“红管家”服务队,专职服务小区居民,协调党群服务进小区事宜,织密小区治理组织网络。
叁悦花园住户张小姐反映,宾农二路车辆通行出入口道路破烂,道路存在通行不畅问题,他们每天不得不行走在泥泞的道路上,出行十分不便。社区收到问题后,黄江镇新南社区党支部书记叶鸿斌与社区党员陈云飘立刻实地考察情况,与黄江镇工程建设中心协调,铺设一条临时道路让居民出入,迅速解决居民的出行难题。
打造“微阵地”,服务送到家门口。新南社区整合打造“十分钟数字政务服务圈”,实现在党群服务中心便可一站式办理900余项政务事项。同时,新南社区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一站式配备城市阅读驿站、烘焙室、舞蹈室、妇女之家等多个功能室,成为邻里交流的“温馨驿站”,为居民送上“家门口”的温暖关怀。
做实“微自治”,矛盾化解在基层。针对停车难、噪音纠纷等“老大难”问题,社区建立“红心议事会”制度,定期召集物业、业委会、居民代表共商对策,扎实推进小区居民议事协商和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工作,全力构建和谐善治的小区治理格局。2024年以来,社区已成功协调解决车辆乱停乱放、垃圾分类投放站建设、居民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等问题41宗,最大限度地将纠纷化解在源头、平息在基层、解决在理上。
做优“微服务”,编织服务管理网络。社区定期在小区内组织开展“公益舞蹈课”“烘焙体验活动”“茶艺特色学堂”等公益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已累计开展各类公益服务活动52场,服务居民近8000人次,成功塑造了“活力新南文化节”“新南学堂”“幸福加‘焙’”“党建‘邻’聚力”等特色服务品牌。
“居民的‘烦心事’就是社区的‘上心事’。”叶鸿斌表示。新南社区通过“微堡垒”“微阵地”“微队伍”“微服务”等“四微”党建举措,连起小区基层矛盾纠纷治理的“千条线”,努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基层治理共同体。
截至目前,黄江镇16项“民生微实事”公益服务项目落地见效。这组数字背后,是社区工作人员俯身倾听的诚意,是基层工作者走街串巷的脚印,是多元主体协同破题的智慧,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在莞邑大地的生动实践。
“社区收集上来的群众需求,就是我们工作的指南针。”梁仲华回应了“民生大莞家”项目开展的具体情况。2025年,黄江镇将锚定“一老一小”持续发力,让民生保障从“有”向“优”升级,让各年龄层的群体都能在社区中找到“稳稳的幸福”。
“微实事”里见“大民生”,黄江镇用民生实事的实际成效证明:只有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心头大事,把民生的“痛点”变成治理的“支点”,才能让发展成果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个家庭的幸福梦想。
近年来,东莞深入推进“民生大莞家”品牌建设,通过“民生微实事”项目精准解决群众身边的小事、急事、难事,累计办成一大批暖民心、惠民生的实事好事,让民生保障网越织越密,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持续提升。
在新的历史坐标上,东莞锚定改善千万人口民生福祉、打造大湾区民生幸福新高地的目标,聚焦群众“急难愁盼”的需求,持续深化“民生大莞家”品牌内涵。建立健全第一时间摸底调研、第一时间制定措施、第一时间反馈结果的民生诉求快速响应机制,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生命周期,书写着千万人口与城市共荣共生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