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潮见|《林则徐1839》:一场历史与文旅的对话
东莞+ 2025-04-14 09:02:52

5月1日,大型全景特效秀《林则徐1839》将在隐贤山庄上演,这是一次历史回响与商业谋划的双向奔赴。隐贤山庄的探索,为文旅产业提供了一种新可能:历史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标本”,而是可体验、可消费的活态资源。当虎门销烟的烽烟在空中升腾,它点燃的不仅是1839年的风云激荡,更是一座城市如何用当代语言讲述自己的故事。

这场演出的终极考验,或许在于它能否让观众在离场时带走两个问题的答案:我们为何需要记住历史?文旅消费除了“打卡”,还能承载什么?答案或许就藏在那被烽烟照亮的面孔中——那些凝视历史时的肃穆,与体验创新时的惊喜。

为城市超级文旅IP助力

雄鹰展翅,冲破云霄

山河壮丽,大地多娇

每一步,都是信仰的足迹

每一程,都是梦想的燃烧

……

随着大型全景特效秀《林则徐1839》的主题歌在东莞隐贤山庄响起,一声炮响撕裂天幕——特效秀《林则徐1839》项目正式启动。隐贤山庄景区推出国内首个以鸦片战争前史为背景的大型全景特效秀,日前进入紧张排演期,搭建舞台、调试特效、磨合彩排,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紧锣密鼓地进行中。此次演出试图用现代艺术手段重现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历史场景,用焰火与水幕重回1839。

此场演出主打“沉浸式”,通过焰火模拟销烟、灯光勾勒炮台轮廓、水幕投影呈现历史人物对话,形成多维度的感官冲击。但技术仅是载体,历史真实性的还原才是核心。演出导演詹晓南表示:“在舞台之上,我们将重现‘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风采。他不是神,而是一个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凡人,正是这份凡人的勇气,让他的身影如此伟岸。让我们透过历史的迷雾,触摸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感受一个民族在绝境中的觉醒。”

隐贤山庄营销相关负责人表示,文旅产品肩负着文化责任。东莞是中国近代史开篇地,但很多游客对销烟细节还缺乏了解,甚至不知道虎门销烟发生地就在东莞。“我们希望通过演出填补这一认知断层,让历史从书本‘走’到游客眼前。”

虎门销烟是东莞最具辨识度的文化旅游资源。依托文化遗址,凸显虎门销烟、鸦片战争、改革开放等文化记忆,同时对接湾区时代的发展需求,打造文化制高点、国家级文化高地和民族精神名片,这正成为东莞文旅打造超级IP的发展路径。

大型全景特效秀《林则徐1839》与林则徐、销烟池、虎门炮台旧址等东莞文旅核心资源捆绑,丰富了旅游业态,为打造“林则徐”和“虎门销烟”双IP,扩大“觉醒之门 英雄之地”的影响力,打响“中国近代史开篇地”文化旅游品牌添柴助力。

近年来,东莞文旅演出项目可谓创新频出。隐贤山庄的《梁祝》烟花秀、可园的光影投影与实景交错的《可园夜宴图》、龙凤山庄的国潮主题巡游与3D激光秀,乃至草莓音乐节潮流文化输出,共同构成了东莞景区演出的“试验场”。

此次大型全景特效秀《林则徐1839》的推出,更是东莞文旅寻找东莞文化“精神地标”的大胆尝试,是东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突围路径。

与过往演出相比,该项目首次将本土历史事件作为叙事核心,通过“烟火+水幕+戏剧”的多维载体,重构了东莞的文化身份认同。虎门销烟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篇事件,本身具有强烈的民族精神象征意义,其与烟火表演的结合,生动地将地域文化从“景观符号”升维为“精神图腾”。

从市场数据看,东莞红色旅游人次逐年增长,显示出年轻群体对深度文化体验的强烈需求,这为项目的可持续性提供了底层支撑。更深层的意义在于,此举为东莞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方法论。其一,通过挖掘不可替代的历史IP,构建差异化的竞争力;其二,以科技手段激活静态文化资源,重现历史场景,使1839年的时空与现代观众产生对话;其三,形成“文旅+教育+文创”的产业链延伸,如开发配套研学课程、数字藏品等衍生品。这种从“眼球经济”到“心智经济”的转型,或将重塑东莞在湾区文旅版图中的角色。

“演出经济”的一场生动实践

大型全景特效秀并非隐贤山庄的首次尝试。2022年,其推出的《梁祝》烟花秀已累计吸引游客超50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消费增长37%。《梁祝》烟花秀的成功,证明“文旅+科技”的产品具有破局潜力。景区数据显示,烟花秀观众中,60%为本地家庭客群,40%为珠三角周边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过去的2小时延长至5小时,夜间门票收入占比从15%跃升至45%。这场以民间传说为蓝本的演出,曾因“用现代艺术激活传统文化IP”成为旅游业内同行津津乐道的文旅创新案例。

大型全景特效秀《林则徐1839》的演出属性,实质上是场“破圈”实验,它试图将历史文化从博物馆的玻璃展柜中释放,植入现代都市的消费场景。《梁祝》烟花秀夜间上演,《林则徐1839》白天上演,其成为夜间消费的巨大补充。

对比可园夜游的“小桥流水”式古典美学,以及龙凤山庄夜间消费体验,大型全景特效秀《林则徐1839》展现了截然不同的演出逻辑:其一,它创造“沉浸式公共文化空间”,通过现场3000个席位观众观演的仪式感强化城市文化认同;其二,开发“延时消费场景”,演出前后的三小时黄金时段,带动景区餐饮、文创、灯光秀等二次消费,形成消费闭环;其三,构建“跨城生活圈”,与《梁祝》烟花秀形成“一黑一白”的时间差异性,让展演充满游历过程,带来体验的满足感,也让针对大湾区居民推出“夜游”套票更有吸引力。这种时空交错重构,也使东莞的演出经济从“灯光亮化”阶段跃升至“文化增值”阶段。

东莞演出经济的创新,本质是一场“时空争夺战”。在广深演出市场的虹吸效应下,东莞选择以文化IP的创造性转化破局。大型全景特效秀《林则徐1839》,其创新并非简单叠加声光电技术,而是通过“历史事件+当代艺术”的叙事重构,将1839年的民族记忆转化为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烟火水幕、模拟历史现场的震撼感,使文化体验从视觉观赏升维为集体记忆的唤醒。

当文旅产业撞上“Z世代”

2024年一部原创IP音乐剧《东莞东》在全国成功巡演,唤醒了众多“60后”“70后”的集体记忆,有效吸引到了许多曾在东莞工作、生活过的“东莞人”故地重游,构建起文旅、人才招揽等互动脉络。

城市品牌的宣传推广,有助于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立足东莞自身的历史文化和产业优势资源,筛选出区别于其他城市、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内容,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城市旅游品牌塑造,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及地标景区,有效激发新业态、新消费、新动能,全面提升东莞城市旅游的战略地位和产业布局。

聚焦短期来看,东莞需要立足现有客群的消费转化,拉动湾区近程市场的短途周末游,培育主题文创新场景,满足时尚化、个性化、潮流化的旅游消费需求,创新推出城市旅游新形象。

东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休闲节点城市”,隐贤山庄的两次实景演出的尝试,恰好踩中两大趋势:一是“沉浸式体验”成为Z世代消费刚需;二是“在地文化”成为差异化竞争的关键。

大型全景特效秀《林则徐1839》应运而生。当文旅产业撞上“Z世代”,通过“IP塑造”,打造更多具有地方属性的文旅新场景,展现可观可感的城市魅力。沉浸式数字化、强社交属性、文化引领的文旅消费新场景,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时代下旅游市场新的增长点。

这是文化觉醒与产业觉醒的双向奔赴,当烟火在景区上空绽放,水炮在耳畔鸣响,这场演出秀实质是东莞文旅产业的一种表达自觉:城市文化符号的内涵故事有待进一步挖掘、传播和展示。东莞需精准锚定核心资源、进一步塑造旅游核心吸引物,创建国家级旅游资源品牌,扩大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形成具有高辨识度的城市旅游名片。在高质量发展的语境下,文旅产业早已超越经济指标的范畴,成为城市软实力的角力场。东莞的探索证明,只有当文化叙事与产业逻辑形成共振,文旅升级才能真正触及城市发展的内核。这或许能为东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具普适性的解题思路。

文字:王红林 图片:王红林 景区 提供 编辑:郭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