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东莞时报》17周年庆读者见面会在东莞报业大厦举办。活动首日,30余组亲子家庭带着对新闻事业的好奇走进东莞日报社,通过沉浸式参观、互动体验、手工实践等环节,近距离感受媒体融合的发展成果。
从报史馆的历史长廊到融媒体中心的智能平台,从文创空间的城市记忆到妙趣横生的写作课堂,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媒体发展的脉络,家长们则在亲子互动中重温纸媒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时光。活动以多元形式融合了新闻生产、文化传承与城市发展,搭建起媒体与读者间的暖心桥梁。

追溯历史:在报史馆触摸报业发展脉搏
活动伊始,亲子家庭们首先来到东报传媒展览馆,开启对报社发展历程的探索之旅。讲解员以互动问答开启历史探索:“猜猜《东莞日报》是哪一年诞生的?”当孩子们得知是1986年6月1日的答案时,现场响起一阵惊叹。从最初的《东莞市报》到如今的《东莞日报》,报头字体的变化、版面设计的创新,都让大家深刻感受到东莞日报社在不同时期的发展与变革。
在“用心报天下”展板前,墙上的时间轴记录了报社成立以来的重要节点。每一个节点都见证了报社的成长与壮大。孩子们通过观察时间轴,积极参与问答互动,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东莞日报社的变迁和发展。

感受融合:在融媒体中心见证媒体创新力量
走进融媒体中心,“3+3+32”融媒集群图引发孩子们的好奇:3大市级龙头媒体、3个园区与32个镇街融媒中心联动,构建强大的宣传矩阵。
孩子们被眼前先进的设备所吸引,好奇地打量着周围,感受着媒体创新带来的视觉冲击。家长们也对智能平台表现出浓厚兴趣,纷纷围绕融媒体中心的运作模式、技术应用等方面提问。讲解员以莞马赛事宣传为例,揭秘智能平台如何统筹资源整合全市媒体资源,实现协同作战。

读懂东莞:从东报文创领略莞邑特色
紧接着,亲子家庭们来到东报文创馆,这里是东莞报业传媒打造的城市文化IP赋能平台。讲解员抛出互动题:“谁能找出新四大名片中的三个?”孩子们迅速锁定“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主题展品——从龙舟工艺摆件到潮玩设计的城市IP,每一件文创都承载着东莞制造向“东莞创造”的转型印记,让亲子家庭直观感受“文化赋能制造”的创新路径。

赋能成长:从“读者”到“作者”
“编辑茶话会”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东莞时报·莞邑少年》专刊记者金媛媛向孩子们揭秘这份报纸的生产流程,并分享工作过程中的趣事,让小读者们充分了解这份小学生专属读物背后的制作历程。小陈把头埋进报纸里感慨:“原来每个版面都要思考读者想看什么,当编辑真不容易!”

随后,针对小学生写作痛点,记者向大家分享了小学生写作的“三步进阶法”:“写作文要学会‘一波三折’,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问题”;通过“描写五感”、抓住“重点镜头”,避免作文写成流水账;学会运用“记者思维”在事件中不断追问细节,丰富作文内容。
在记者的带领下,孩子们现场改写了“老师生气时”的片段,孩子们活学活用,活灵活现地描绘出脑海里的场景。最后,她鼓励孩子们持续阅读、积极写作、踊跃投稿。家长纷纷掏出手机记录投稿地址:“回去我也让孩子投稿试试,要是能登报就太光荣了”。


共创记忆:在协作中铭刻亲子时光
活动最后,亲子化身“小小编辑部”:孩子们执笔绘制插画,家长协助设计版式,共同完成一份“家庭版报纸”。徽章制作环节同样点燃了孩子们的热情。他们将“莞邑少年”的字样固定在金属徽章上,将本次的参观体验转化为可收藏的记忆载体。现场洋溢着欢声笑语,孩子们举着手工作品合影留念,用一张张童真的笑脸,为这场特别的参观体验画上圆满句号。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见面会,更是一堂生动的城市文化课。活动负责人李晓筠表示,未来将持续举办更多优质活动,让更多读者了解媒体行业,共同见证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