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市|匠心守正,时代表达!2025,东莞非遗保护工作这么干
东莞+ 2025-04-11 20:48:39

一年之计在于春,东莞非遗保护工作踏着春天的步伐,开启新征程。4月11日,2025年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在市文化馆实验剧场举行。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相关领导,以及各镇街(园区)文化服务中心主任、非遗专干、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代表等,怀着守护文化根脉的使命与热忱齐聚一堂,回顾过往、总结经验、共谋未来。

2024:硕果盈枝,令人振奋

2024年之于东莞非遗保护工作来说,是硕果盈枝、令人振奋的一年。这一年,东莞非遗保护领域成绩显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与成果不断涌现,为城市文化传承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会上播放的2024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总结视频全面回顾了东莞非遗走过的不平凡的2024年。从全省首部地级市综合性非遗条例——《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正式施行,到非遗数字化管理平台投入使用,实现非遗管理数字化;从创办“最岭南”文化馆鸿福桥市集×粤港澳(东莞)非遗墟市,打响“有一种新中式生活,在东莞”,到进一步深化“江湖山海”四大非遗品牌活动内涵;从积极申报水乡文化(东莞)生态保护实验区,到评选出12家“东莞非遗主题馆”……这一年,东莞坚持培根铸魂,筑牢非遗保护根基;坚持传承赋能,激发非遗活力;坚持创新转化,赋能城市发展;以匠心精神守正创新,推动非遗保护与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旅游经济等深度融合,推动东莞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东莞市文化馆(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去年获评“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为此写下最为生动的注脚。

2025:匠心守正,时代表达

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殷柱华高度肯定了2024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并强调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锚定方向,推动非遗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打造非遗创新传承发展的“东莞样板”。要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更强担当,推动非遗保护工作系统性深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非遗的当代表达和时尚传播,让非遗成为美好生活的新滋养,以非遗高质量发展赋能“百千万工程”,为东莞建设文化强市、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非遗力量

立足新起点,东莞如何更好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又如何以多彩非遗丰富市民生活,助力城市高质量发展?东莞市文化馆馆长、东莞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黄晓丽在会上给出了答案:2025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将更强调“系统性保护”和“提升利用水平”,继续以匠心精神守正创新,推动非遗保护与城市发展、文化传承、旅游经济等深度融合,提升东莞文化软实力,助力文化强市建设,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

优化保护方向,强化本土优势,持续健全非遗系统性保护体系,为非遗保护注入源源不断的时代力量:一是完善名录体系与传承机制,构建分级保护网络;二是加大关怀传承人力度,提升传承人的传承与创新能力;三是构建“传承+创新”双轨模式,培养非遗青年人才;四是市镇合力,全面推动水乡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五是巩固非遗教育成果,构建“非遗进校园”科学发展模式。

要把握时代机遇,在《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指引下,依法推进全市非遗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普法下沉至基层,对照《条例》抓落实;二是推动镇街(园区)完善非遗保护机制,双年评估抓考核;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维护非遗人权益。

要充分利用数字化、AI技术为新时代非遗保护工作赋能,通过科技手段提升非遗传播力,推动“非遗+科技”融合,实现非遗的长效保护:一是用好非遗数字化动态管理平台,二是做好重点抢救性记录与实现云端共享。

要聚焦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挖掘兼具文化价值和市场潜力的非遗产品,打造东莞非遗IP新造物,助力非遗传承与产业升级:一是策划“东莞非遗好物”推介活动,二是继续推动传统工艺现代转化,让“非遗成潮玩”。

要立足“东莞旅游元年”,推动非遗与旅游结合,打造文化体验项目,激活非遗消费,促进非遗经济:一是扩大联动“江湖山海”IP镇街版图,二是挖掘打造“一镇一品”非遗体验活动,三是梳理本土资源,开发“非遗+工业旅游”。

荣耀时刻:表彰先进,共鉴传承经验

2024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十佳单位代表(茶山分馆)、市级非遗工作站代表(东莞非遗宣传推广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非遗新青年代表(岭南派古琴传承人、大漆非遗技艺传承人王子寿)、非遗企业拼酷品牌代表(东莞市微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熊毛)先后上台发言,分享经验,让大家看到非遗“双创”的更多可能性。

在颁奖环节,出席活动的领导和嘉宾,为荣获2024年东莞非遗保护工作的相关单位及个人进行了颁奖、授牌。其中包括 “十佳单位”,获得 “非遗保护工作社会力量贡献奖”的6个单位或团体,当选 “最美非遗工作者” 的18位个人,入选 “第五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 的18所学校,以及受聘为 “非遗实践老师” 的33位老师。(具体名单详见文末链接)

东莞市文化馆(市非遗保护中心)表示,希望获得嘉奖的单位和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全市非遗工作机构和非遗工作者要以先进为榜样,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创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非遗高质量发展赋能“百千万工程”,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文化强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链接

2024年度东莞非遗工作获奖名单

非遗保护工作十佳单位

道滘镇文化服务中心(道滘分馆)

东坑镇文化服务中心(东坑分馆)

长安镇文化服务中心(长安分馆)

石排镇文化服务中心(石排分馆)

清溪镇文化服务中心(清溪分馆)

茶山镇文化服务中心(茶山分馆)

石龙镇文化服务中心(石龙分馆)

寮步镇文化服务中心(寮步分馆)

莞城文化服务中心(莞城分馆)

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塘厦分馆)

非遗保护工作社会力量贡献奖

东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东莞市摄影家协会

东莞腊味行业协会

东莞非遗宣传推广和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东莞日报社)

东莞理工学院非遗学院

东莞市微石文化科技有限公司

最美非遗工作者

黄谨行(清溪麒麟舞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何滚流(石龙麒麟制作技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王伟文(醒狮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群体成员、石排明德醒狮团副团长)

叶建均(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主理人)

郑琳芳(华美食品广式月饼制作技艺项目负责人)

孙培强(省龙狮运动协会副会长、长安龙狮运动协会会长)

李伟杰(东莞“联圣堂”狮队创始人)

袁国强(市非遗专家)

陈锐坤(市非遗专家)

梁福顺(市文广旅体局公共服务和非遗保护科工作人员)

罗晓君(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工作人员)

杨锦娜(市文化馆非遗保护部工作人员)

苏慧芝(东坑镇文化服务中心非遗专干)

刘佩章(寮步镇文化服务中心非遗专干)

姚 鹏(莞城文化服务中心非遗专干)

陈 建(塘厦镇文化服务中心非遗专干)

苏 凌(非遗志愿者)

张煜廉(非遗志愿者)

第五批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

东莞中学

东莞实验中学

东莞松山湖未来学校

东莞市松山湖北区学校

东莞市经济贸易学校

东莞启智学校

南城阳光一小

万江第五小学

长安镇中山小学

塘厦镇林村小学

洪梅镇中心小学

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

黄江镇实验小学

虎门镇新湾小学

凤岗镇端风小学

常平镇土塘小学

高埗镇西联小学

寮步镇河滨小学

非遗实践老师

莞城第一幼儿园洪小妙

莞城英文实验学校陈佩婷

莞城步步高小学叶艳芬

莞城阮涌小学卢婉婷

莞城中心小学祁领哲

东城第一小学温伟聪

望牛墩镇中心小学陈丽冰

道滘镇中心小学王祖儿

高埗镇冼沙小学张燕嫦

中堂镇实验中学申道红

石碣镇中心小学冼清华

茶山镇中心幼儿园叶俏玲

石排镇石岗小学孔泽钦

石龙镇实验幼儿园袁衬芳

石龙镇明德小学叶衬开

凤岗镇油甘埔小学谢瑞萍

东莞市中德技工学校张佳佳

樟木头镇实验小学黄承威

樟木头镇蓓蕾幼儿园尹秀琴

沙田镇第一小学李倩盈

沙田镇中心小学陈美娥

麻涌镇古梅中心小学陈昉

麻涌镇大步实验小学吴颖宜

松山湖实验中学莫金平

长安镇乌沙幼儿园韩雨秋

东莞市轻工业学校黄玉虹

大朗镇巷头小学张冬青

大朗第一中学彭铁城

常平实验小学袁梓轩

东坑中学钟梅

莞城中心幼儿园胡嘉锜

莞城和阳小学钟佩珊

石碣镇实验小学幸平

文字:赵水平 图片:东莞市文化馆 编辑: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