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腹地,东莞这座“世界工厂”正以全新姿态向全球展示其产业升级的澎湃动能。当人们还在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万亿级产业集群惊叹时,一个更具战略意义的赛道——新材料产业,正在这里悄然生长。依托“8+8+4”产业培育体系,东莞新材料产业构建起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到产业化的全链条生态。
从石墨烯到纳米涂层 隐形冠军的突围样本
在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墨睿科技创始人蔡金明博士向记者展示了一张A4纸大小的黑色薄膜。“别小看这0.3纳米厚度的石墨烯导热膜,它能让手机散热效率提升40%。”这家成立于2015年的企业,依托自主研发的“卷对卷”连续生长技术,将石墨烯制备成本降低至行业平均水平的1/5,成为华为、小米等头部厂商的核心供应商。更令人瞩目的是其“跨界创新”能力。通过与散裂中子源合作,墨睿科技首次揭示了石墨烯-聚合物界面的应力传递机制。这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模式,让企业三年内实现产值从千万到5亿元的指数级增长。
在东莞滨海湾新区,易能纳米科技的实验室内,一片普通玻璃经过等离子体沉积处理后,表面生成了一层肉眼难辨的氧化钼纳米涂层。“这种‘智慧玻璃’可将建筑能耗降低30%,还能根据光照自动调节透光率。”该企业董事长周志强介绍,凭借自主搭建的纳米原子层沉积(ALD)设备集群,企业突破了国外对高端镀膜技术的垄断,产品已应用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迪拜哈利法塔等地标建筑。
两家企业的成长轨迹,折射出东莞新材料产业的共性基因,以市场需求倒逼技术创新,在细分领域做到极致。正是企业这种“一米宽、百米深”的深耕,让东莞在多个“卡脖子”领域实现突围。
从实验室到产业链 东莞新材料“双核驱动”
在沙田立沙岛精细化工园区,巨正源科技的聚丙烯生产线正24小时运转。这家年产值超200亿元的龙头企业,通过自主研发的“丙烷脱氢制丙烯”技术,将化工原料转化率提升至国际领先的83%。园区内,中荣化工的高端电子胶粘剂、九丰能源的氢能储运材料,共同构建起从基础化工到高端新材料的垂直产业链。而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已累计完成全球1500多项材料实验,助力东莞成为全国新材料基础研究的“超级节点”。
“东莞新材料产业的独特优势在于‘双核驱动’。”东莞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既有散裂中子源这类‘国之重器’破解基础科学问题,又有立沙岛这类千亿级园区实现规模化生产,这种‘顶天立地’的格局在全国罕见。”
千亿集群的生态密码 政策、平台与产业链共振
东莞新材料产业的崛起绝非偶然。翻开政策图谱可见清晰路径:政府通过“链长制”统筹产业链上下游,设立50亿元新兴产业基金重点支持新材料项目;松山湖材料实验室首创“创新样板工厂”模式,让科研成果转化周期从5年缩短至18个月。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东莞展现出独特的“跨界融合”能力。新能源材料企业贝特瑞与本地电池制造商合作开发硅碳负极材料,使锂电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先进纺织材料企业超盈国际,将石墨烯纤维织入运动服装,产品溢价率超300%。这种“新材料+”的生态,正重构传统制造业的价值链。
面向未来 从跟跑到领跑的挑战与机遇
尽管成绩斐然,东莞新材料产业仍面临“成长的烦恼”。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王恩哥院士指出:“我们在非晶合金、超导材料等前沿领域已有突破,但工程化能力还需提升。”统计显示,东莞新材料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6.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对比发达国家10%的标杆仍有差距。
在挑战与机遇下,东莞未来的布局已然清晰。东莞计划在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七大方向重点突破,依托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政策,打造“基础研究-中试验证-产业孵化”的一体化平台。随着投资120亿元的东莞新能源材料基地开工,以及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设施等大科学装置的建设,这座制造之城正朝着“全球新材料创新策源地”的目标稳步迈进。
从石墨烯导热膜到量子镀膜玻璃,从实验室的微观世界到千亿集群的产业宏图,东莞新材料产业的故事,本质是一场关于“硬科技”的价值重估。在这里,科学家与企业家并肩作战,政策与市场同频共振,传统制造基因与前沿创新思维激烈碰撞。当“东莞制造”升级成“东莞智造”,这座城市正在新材料这片“产业土壤”中,孕育着高质量发展的勃勃生机。
(记者 张忻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