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体重管理年”的行动号召,4月10日,广州中医药大学东莞医院(东莞市中医院)依托省部共建中医湿证国家重点实验室,率先成立了“肥胖-泛血管病一体化管理中心”。该中心以中医特色推动肥胖及相关慢病的系统化、精细化防治,迈出了中医药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重要一步。
肥胖不仅仅是体重增加,更是多重代谢紊乱的“启动器”。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在肥胖人群中,脂肪肝的发生率高达81.8%,51.5%的肥胖患者存在糖耐量异常,42.4%合并血脂异常,36.9%合并高血压。特别是内脏脂肪的过度堆积,更容易引发脂质代谢紊乱、糖代谢受损、血压升高及慢性炎症等一系列危险因素,进而形成代谢综合征。这一系列代谢紊乱会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功能,诱发脂质沉积和动脉粥样硬化,最终影响全身血管系统,导致“泛血管病”的发生。
东莞市中医院副院长、代谢心血管专家王磊教授指出,理解岭南地区肥胖与泛血管病的中医核心病机,是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前提。广东气候湿热,湿邪易困脾,加之现代人饮食过重、久坐少动,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易产生痰湿内生,长期积聚则容易形成肥胖。痰湿积滞,阻碍血脉通畅,进一步损伤血管,形成痰瘀互结,最终演变为泛血管病。因此,“湿邪”是肥胖与泛血管病的共同病理基础,祛湿成为协同防治这两者的关键。
该中心以“肥胖+泛血管病”双病共管为核心,打造“个体化一站式门诊”。组建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诊疗团队,围绕患者体质、证型、代谢和血管功能状态实施“四辨一体”评估。
创新推出“减重护脉”综合干预方案,融合中医药膳、传统功法锻炼、穴位埋线、耳穴压豆、针灸和中药内服等中医适宜技术,系统性地打破“湿浊内蕴—痰瘀互结—脉道损伤”的病理链条,推动从“治标”到“治本”的突破。
中心同时建立了“一人一档”健康管理机制,动态记录个体健康数据,结合主动干预和随访,提升患者的健康管理效果。
借助线上体重管理平台,中心开展智能化远程随访,进一步提高患者依从性,有效减少体重反弹率。通过“防-治-管-康”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医慢病管理模式。
未来,中心将聚焦生物样本库建设,搭建肥胖与泛血管病患者的多组数据平台,为精准诊疗与中医现代化研究提供支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实现从“疾病治疗”到“健康预测”的转变,让千年中医智慧与现代科技相融合,服务“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群众提供更前瞻、更精准的中西医结合健康管理新体验。
该中心的成立,标志着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领域迈出了崭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