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桥头镇城管分局的片长莫杰锋巡查发现一处建筑垃圾违规堆放,主动采用“片长快处”机制,在确定责任人后立即进行法规宣教并监督清理,即时完成整改,隔日复查无再发。这一案例,生动展现了片长制在快速处置建筑垃圾问题上的高效性。
(福源路建筑垃圾堆放整改前与整改后对比)
在桥头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这种变化同样可知可感。
“以前附近有人装修施工,马路边偶尔可以看到堆积的建筑垃圾,装修结束也不见有人清理干净,砖块铁皮这类垃圾需要环卫工用人力拣收,十分麻烦。但是,现在不一样了——昨天发现情况向城管片长反馈,今天再路过已经清理得干干净净。”莫杰锋所在片区的一位村委工作人员发出感慨。
如今,在片长制“巡查-快速处置-警示”闭环治理下,建筑垃圾乱象处置效率大幅提高,城市角落的治理精度正在悄然提升。街头巷尾的变化,街坊们都看在眼里,对生活环境的改善赞不绝口。
一、转变攻防:从“被动处置”到“主动防控”
过去,建筑垃圾偷倒、撒漏等问题因执法力量分散、响应滞后导致查处力度不够。如今,片长制通过“三个前移”重塑治理逻辑——人员前移、服务前移、管控前移,从而实现“打早打小”,让建筑垃圾问题早发现、早处理。
(片长深入建筑垃圾源头一线进行防控巡查)
“3月份,我片区重点攻关建筑垃圾乱倾倒问题,组织开展全覆盖、无死角巡查工作,发现问题不拖拉,主动提速,当场溯源追查,警示效果很好。”片长莫杰锋介绍,这种“巡查即时介入、发现即时处置”的前端主导模式,能够及时遏制责任主体违法行为扩散,并结合普法教育,令责任人真正意识到自身行为的不当,使违法态势在萌芽阶段得到纠正。
二、治理升级:构建“三道防线”防控体系
第一道防线:
片长深入源头抓管控
(片长约谈当事人并监督清理堆放的建筑垃圾)
在岗吓岭路发现一处建筑垃圾随意堆积路边后,莫杰锋片长联合村委主动约谈当事人,现场宣讲法规条例并明确整改要求和时限,“片长快处”让该案件实现“教育-整改-复查”隔日办结。
片长制的引入,让执法力量主动下沉到日常场景中,投入施工工地、运输路线等源头端抓管控,如此治理模式的革新成功释放出对前端责任主体的震慑、警示信号。
第二道防线:
片长+数智技术赋能精准溯源
清晨,桥东路生活垃圾桶旁突然出现多个装满建筑垃圾的麻袋。以往,这类偷倒行为因线索缺失往往陷入“查无踪影”的困境,但这次莫杰锋片长通过智能监控系统追溯垃圾运输轨迹,结合AI图像识别比对车辆特征,仅用2小时便精准定位违法主体——附近某工厂。面对铁证,工厂负责人当场承认并主动清理。
(片长对当事人进行教育劝导并监督完成清理)
“过去靠人力蹲守、逐户排查,偷倒者经常和我们‘打游击’。而随着智慧巡查时代的到来,我们通过整合辖区高清监控、建筑垃圾运输备案数据、‘全莞拍’平台等多源实时数据,借助大数据检索便利,使得溯源时效缩短至6小时。”莫杰锋片长说道。
第三道防线:
片长“朋友圈”织密全民共治网
“以前抓偷倒垃圾要靠‘碰运气’,现在街坊邻居扫码或在社区群就能找到片长!”提起近期某企业厂房前空地的建筑垃圾偷倒案,莫杰锋感触颇深。当天上午,周边商户通过社区群聊直接上报线索,村委网格员同步提供附近施工点位信息。多方线索汇聚下,片长带队2小时内便完成现场取证、责任认定和清理督导,处置效率较片长“单打独斗”提升数倍。
(群众提供线索,片长进行追查)
这一变化得益于片长制推行的“1+N”全民共治模式:以片长为枢纽,整合商户、村委、物业等力量,通过线上平台实时共享信息、线下建立居民自治队伍,全面融入各村(社区)线上社群,组建起了片长“朋友圈”,鼓励居民从“旁观者”变为“治理者”。自推行该模式以来,商户老板、广场锻炼阿公、社区志愿者等数不清的“热心群众”化身“移动监控”,构建起“人人都是监督员”的共治新格局。
三、机制创新:30分钟响应+24小时闭环,微案件快处满意度不断提高。
“从投诉到快速响应不超过30分钟,24小时实现到责任端的闭环整改”——4宗微治理案件,均是片长依托“白+黑”全时段巡查与快速处置机制,实现响应提速,追查处置“急先锋”,让建筑垃圾类投诉案件的群众回访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
(片长逐户走访辖区正在装修商铺进行宣教)
在城市管理迈向精细化的进程中,片长制不仅追求“当下改”,更注重“长久立”。针对反复出现的装修垃圾问题,“片长快处机制”有效遏制行为扩散,再有片长主动思考,通过逐户走访建立起片区动态台账,以“预先引导”代替“事后处置”进行实案普法宣教,进一步促进“末端执法”转为“源头管控”,推动治理实现在“小微”处制止,向常态化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