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悦桥头①丨医心守健康,她廿八载铸梦 “人才兴镇”
东莞+ 2025-04-10 14:48:56

 编者按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桥头镇紧紧抓住“百千万工程”这一重要契机,将“人才兴镇”列为“四大战略”之一,全力以赴推进人才工作。为生动讲述人才故事,充分发挥典型引领作用,特推出“才悦桥头”系列报道。该系列将深度挖掘医疗、教育、产业、科技等各个领域人才的创新创业历程,让更多人关注桥头、走进桥头、扎根桥头,共同打造宜居宜业、令人向往的“桥头家园”,实现近悦远来的美好愿景。

在东莞的桥头镇,有这样一位医者,她以28年如一日的坚守,成为了小镇变迁的见证者。从泥泞乡道遍布、基础设施简陋的旧日模样,到如今现代化城镇的崭新风貌,她始终扎根于此。她不仅用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更以深沉的情怀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人才兴镇”的活力。

她,就是桥头医院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朱菊清,在桥头镇的医疗版图上,从一名普通医生逐步成长为桥头康复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她的经历,是一部个人奋斗史,更是桥头镇医疗事业与人才战略深度融合的生动记录。

异乡逐梦,融入桥头开启医疗新篇

1996年,刚从康复医学专业毕业的朱菊清,怀揣着对医学事业的满腔热忱,踏入了桥头镇。彼时的桥头,交通极为不便,朱菊清从东莞市区辗转数趟公交车,才抵达这个陌生之地。映入眼帘的,是工业大道泥泞的路面,道路两旁稀疏分布着农民自建房,四周是大片空旷的农田,而桥头医院,仅仅是一栋低矮的楼房。“当时的条件与我想象中的差距太大了,而且语言不通,让我心里很是失落。”朱菊清回忆起初到桥头的情景,仍感慨万千。

然而,随着工作的开展,医院给予的关怀、同事们的热情,以及本地患者淳朴善良的品质,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了朱菊清内心的灰暗角落,给予她留下来的勇气与力量。她渐渐适应了桥头的生活与工作节奏,在此安家落户,开启了在这片土地上的成长蜕变之路。

工作期间,朱菊清白天全身心投入接诊患者的工作中,晚上则刻苦自学粤语。为了提升专业技能,她先后奔赴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等知名医院,进修康复医学与高压氧医学。2001年,对于桥头医院康复科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科室成为东莞市首家工伤康复定点协议机构,朱菊清的名字,也自此与桥头医疗发展紧密交织,不可分割。

拓展边界,从医院迈向社区的康复探索

历经多年磨砺,朱菊清从一名初级医生,成长为东莞市屈指可数的康复医学主任医师,还成功入选2024年东莞市医学领军人才引进培养项目名单。在她漫长的从医岁月里,不仅用高超医术治愈了无数患者的身体伤痛,更以医者仁心的情怀,温暖了患者的心灵。

临床医学侧重于疾病的治疗与治愈,而康复医学的核心目标,是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助力他们重新回归社会。2022年,李先生因叉车事故导致双下肢受伤,活动受限,行走艰难,来到桥头医院康复科寻求治疗。彼时的李先生,因严重的功能障碍无法行走,情绪极为焦虑。朱菊清亲自为他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每日查房时,不仅给予专业的医疗指导,还不忘鼓励安慰,多次与他促膝谈心。

在朱菊清及其团队的精心治疗下,李先生出院时康复效果显著,他特意为康复科送来锦旗,以表感激之情。在朱菊清的职业生涯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康复科的走廊上,挂满了患者送来的锦旗。这些锦旗,是患者对她医术与医德的高度认可。在朱菊清看来,从事康复医学,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与患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桥梁,同样不可或缺。

朱菊清的脚步从未局限于医院。她深知,康复医学的价值,在于帮助患者全方位融入社会。为此,她积极投身社区服务工作,将康复医学的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朱菊清带领团队每月定期前往石水口社区,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康复指导,累计服务人数超过1000人次。

自2022年起,她还为桥头镇居家养老护理员开设康复技能课程,培养了近50名专业护理员。此外,作为火凤凰“天悦志愿讲师”,她活跃在小学、敬老院等场所,开展健康讲座,覆盖儿童与老年人群体达3000余人。

引领升级,夯实“人才兴镇”健康根基

多年来,桥头医院高度重视人才引进与培育工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极具吸引力的人才引进奖励制度,成效斐然。朱菊清坦言:“我是这些政策的直接受益者,我的成长,离不开桥头镇以及桥头医院提供的广阔平台。自我来到桥头医院,医院为我安排了宿舍;孩子出生后,又帮忙解决了入学问题,让我能够安心工作与生活。”

朱菊清深知,医疗水平的高低,是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她充分发挥带头作用,带领团队全力推动桥头医院康复科的全面升级,为桥头镇“人才兴镇”战略的实施,筑牢了坚实的健康保障。

2018年,朱菊清针对康复患者治疗过程中的风险与隐患,以第一发明人的身份,成功发明“康复训练用腰部保护带”,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外观专利1项,该成果已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应用与推广。

2020年,朱菊清率领50人的团队,成功创建“东莞市康复医学科特色专科”,为科室发展树立了新的标杆。

2021年,朱菊清申报的科研项目“工伤康复管理及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荣获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同年,她带领团队进一步拓展康复领域,开设儿童康复治疗区,填补了东部产业园区儿童康复领域的空白,切实满足了该片区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

2024年,朱菊清再次带领团队攻坚克难,成功创建“东莞市康复医学科重点专科”,将科室的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28年时光荏苒,朱菊清从初出茅庐的青涩医学生,成长为守护桥头镇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用自己的医术与情怀,书写了“人才兴镇”的动人篇章。她的故事充分证明,一座城镇的繁荣兴盛,不仅仅依赖于高楼大厦的林立与交通道路的完善,更离不开无数扎根基层、默默奉献的奋斗者。

时至今日,朱菊清依然保持着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康复科的习惯,她坚守着那份从未改变的初心:“只要桥头有需要,我便会一直坚守在这里。”

文字:袁健斌 图片:桥头供图 编辑:刘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