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近年来,桥头镇以“百千万工程”为抓手,将“人才兴镇”作为“四大战略”之一,聚焦打造“才悦桥头”品牌,全力抓好人才工作。为讲好人才故事,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桥头镇融媒体中心联合桥头镇人才办推出“人才兴镇——我在桥头干事创业”系列报道。
本系列报道讲述医疗、教育、产业、科技等各行各业人才创新创业故事,让更多人关注桥头、走进桥头、留在桥头,共建宜居宜业、近悦远来的“桥头家园”。
在桥头镇,有一位医生用28年的坚守,见证了小镇从泥泞乡道到现代化城镇的蜕变,也用医术与情怀为这片土地注入了“人才兴镇”的活力。她是朱菊清,桥头医院康复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东莞康复医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是桥头镇医疗事业与人才战略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从异乡人到“桥头人”:
推动小镇医疗事业发展
1996年,朱菊清从康复医学专业毕业后,带着对医学的热爱来到桥头医院。朱菊清回忆,当时的桥头镇不仅交通不便,从东莞市区转了几趟公交车才到,而且基础设施简陋,工业大道路面泥泞,路两边都是稀疏的农民自建房与空旷的农田,桥头医院更是仅有一栋低矮的楼房。“桥头医院的条件与我想象中有很大差距,而且语言的障碍也令我灰心,心里落差很大。”朱菊清说道。
然而,就职后,医院的关怀、同事的热情、本地患者的淳朴善良给予了朱菊清留下来的勇气与力量,让她逐渐适应了桥头的生活与工作,并在此安家落户,不断成长。
多年来,她白天接诊患者,晚上自学粤语,还先后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等医院进修康复医学与高压氧医学。
2001年,桥头医院康复科成为东莞市首家工伤康复定点协议机构。
朱菊清的名字开始与桥头的医疗发展紧密相连。
从医院到社区:
深入研究康复医学
从一名初级医生成长为东莞市为数不多的康复医学主任医师,甚至入选2024年东莞市医学领军人才引进培养项目名单。朱菊清不仅用医术治愈了无数患者,更用情怀温暖了他们的心灵。
临床医学主要是以治疗、治愈疾病为主,但是康复的主要目标是改善患者的功能障碍,让患者重返社会。2022年,李先生因叉车撞伤双下肢致活动受限、行走不便,到桥头医院康复治疗。李先生受伤后功能障碍严重、不能行走,情绪比较焦虑。朱菊清为他制定了治疗方案,每日查房时都对他进行鼓励安慰,多次找他谈心,精心为其治疗。患者出院后康复效果理想,并为康复科送来了锦旗。类似案例在朱菊清的职业生涯中不胜枚举,患者送来的锦旗挂满了科室走廊。在她看来,康复这门学科,不仅需要医生有专业的医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和病人构建相互信任的桥梁。
朱菊清的脚步从未局限于医院。她深知,康复医学不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帮助患者重返社会。因此,她积极投身社区服务,将康复医学的温暖带到千家万户。朱菊清带领团队每月赴石水口社区为残疾人家庭提供康复指导,累计服务超1000人次;自2022年起,为桥头镇居家养老护理员开设康复技能课程,培养专业护理员近50名;她还担任火凤凰“天悦志愿讲师”,在小学、敬老院开展健康讲座,覆盖儿童与老年人群体逾3000人。
推动医疗升级:
为“人才兴镇”筑牢健康基石
多年来,桥头医院非常重视人才引进与培育,制定了一系列的人才引进奖励制度,并取得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我是这些政策的受益者,我的成长,离不开桥头镇、桥头医院这个平台。”朱菊清介绍,“从我来了桥头医院后,医院为我安排了宿舍;后来我的孩子出生后,也为我孩子安排了入学名额等,给了我很大的帮助,这也能让我在桥头安心工作和生活。”
朱菊清深知,医疗水平是留住人才的关键。
近年来,她带领团队推动桥头医院康复科的全面升级,为桥头镇的“人才兴镇”战略提供了坚实的健康保障。
2018年,朱菊清围绕康复患者治疗风险及隐患,以第一发明人发明“康复训练用腰部保护带”,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国家实用新型外观专利1项,并已在临床进行应用和推广。
2020年,朱菊清带领团队50人成功创建“东莞市康复医学科特色专科”。
2021年,朱菊清申报科研项目“工伤康复管理及服务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获得广东省康复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同年,朱菊清带领团队拓展康复范畴,开设儿童康复治疗区,为特殊儿童保驾护航,实现东部产业园区儿童康复从无到有的突破,切实解决该片区特殊儿童的康复需求。
2024年,朱菊清带领团队成功创建“东莞市康复医学科重点专科”。
28年来,朱菊清从青涩医学生成长为桥头镇的“健康守门人”,用医术与情怀书写了“人才兴镇”的生动篇章。她的故事证明:一座城镇的繁荣,不仅需要高楼与道路,更需要无数扎根基层的奋斗者。如今,朱菊清,依然每天清晨准时出现在康复科,带着那份不变的初心——“只要桥头需要,我会一直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