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不是孤岛,教育传递温暖。4月9日下午,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的“2025年广东省孤独症教育交流活动”在市康复实验学校开幕。省市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校长教师等500余人齐聚东莞,共绘广东省孤独症教育高质量发展蓝图,助力“星星的孩子”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
汇聚众智,多维论坛引领教育新未来
据了解,此次交流活动设置了专家论坛、教学课例展示与点评、教学研讨等环节。

开幕式上,市残联副理事长张福应从政策保障、资源供给、人才培养、社会支持等方面,简要总结了近年来东莞在孤独症教育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希望大家通过此次多维度的学术交流与实践经验分享,推动孤独症教育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迈进。

省教育厅基信处副处长冯婉燕表示,广东正持续推动孤独症教育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课程资源由“普适性”向“高度适配性”转变,希望各地市特殊教育工作者强化教育科研引领,大力推动课程资源开发、教具辅具支持等成果转化;促进技术深度融合,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打造智慧化教育康复体系,为孤独症教育增添新动力;凝聚社会各界力量,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支持体系。

在专家论坛环节,以“课程建设”“科技赋能”“协同育人”为关键词的三个分论坛成为焦点。“课程建设”分论坛专注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课程建设与资源开发,专家们分享了如何构建更贴合孤独症儿童需求的课程体系,并就如何高效开发优质教育资源展开探讨。“科技赋能”分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赋能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教育康复,探讨如何借助前沿科技手段,提升孤独症儿童康复训练的精准度与效果,为传统康复教育模式注入新的活力。“协同育人”分论坛则围绕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融合教育与教联体协同发展,交流如何打破教育壁垒,实现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有机融合,促进区域内教育资源共享与协同进步。
论道东莞,资源中心打造服务新阵地
除了思维火花的碰撞,东莞市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也于今日正式成立了。市康复实验学校校长李俊强在介绍中表示,中心旨在为全市各类学校、机构和家长开展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提供专业化指导和服务,通过政策建议、教育研究、师资培训、融合宣导等方面的工作,进一步优化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服务体系,提升全市中小学融合教育质量。

活动现场,参会人员还围绕孤独症教育的前沿问题展开深入交流与研讨,踊跃分享自身在孤独症教育中的成功案例与宝贵经验。4月10日上午,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王辉教授还将带来“孤独症学生:认知、评估与教学”专题讲座,市康复实验学校教师则将通过《我的身份证》《寻找春天》课堂教学,展示特殊教育“生活+”课程建设的实践成果。

据了解,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和“双万城市”,东莞一直以来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将特殊教育工作纳入市十件民生实事予以重点推进,在全国率先实现学前融合教育乡镇全覆盖,全市33个镇街(园区)各建有至少1间特教班,构建了以随班就读及特教班为主体、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为补充,涵盖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特殊教育体系,助力孤独症群体获得抢救性康复、全生命周期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