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西藏林芝,雪山与桃花相映成辉。尼洋河畔的工布公园莲花广场上,藏汉语歌曲《又见那年桃花开》的旋律拉开莞宜诗歌器乐文化交流活动的序幕,上千名身着盛装的藏族群众与远道而来的东莞艺术家共赴一场跨越3000公里的春日之约。

4月5日,由广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中共林芝市巴宜区委员会、林芝市巴宜区人民政府、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莞宜”诗歌器乐文化交流活动在工布公园莲花广场盛大开幕。此次活动也是承办单位之一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开展“文艺援藏”文艺志愿服务系列活动之一,通过诗歌朗诵与器乐演奏的艺术形式,搭建起东莞与巴宜两地文化互鉴的桥梁,生动展现岭南风情与藏族文化独特魅力,为深化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注入新活力。
三十余年援藏路 文化润藏开新篇
自1994年广东对口支援林芝以来,东莞作为援藏力量的重要一员,不仅为当地注入发展动能,更将文化交流视为“援藏”的灵魂。
4月5日上午10时,尼洋河畔的工布公园莲花广场上,随着歌曲《又见那年桃花开》拉开序幕,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多吉的鹰笛独奏《天空之声》空灵的音符如展翅的雄鹰掠过苍穹。

“当东江的暖流与尼洋河的碧波在诗行中交汇,当岭南的莞香与高原的格桑在春风里相拥,我们以诗为媒,以桃花为信,共同开启这场春日诗会。”活动伊始,来自东莞朗协的师清莲、喻言与巴宜的边巴次仁、德吉央宗用双语主持串联起两地情谊。
参与承办的有广东省第十批援藏工作队巴宜区(东莞)工作组、林芝市巴宜区文化和旅游局、巴宜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活动筹备历时半年,精选出反映桃花主题的历代经典文学诗文,也融入了30多年来反映援藏题材的优秀作品。从《孔繁森之歌》到《东江魂》,从传统藏族乐器到现代诗朗诵,演出节目的编排既是对历史的回望,也有对当下的礼赞,同时还有对未来的展望。据悉,此次文化交流活动不仅有专场演出,还包含专家授课、采风创作等环节。
据东莞市文联介绍,这是东莞文联与东莞朗诵艺术家协会第一次在林芝巴宜交流演出,也是在新时代对口援藏工作中,东莞文艺工作者的一次文化担当与实践。此次活动的举办,正是为了进一步加强莞宜两地人民的联系,促进优秀文化的交流与传承,搭建起一座文化交融的桥梁。
诗乐共舞 雪山桃花见证深情交融
东莞与巴宜两地艺术家的联袂创作和演出是交流活动的一大亮点。巴宜区表演者带来了极具民族特色的器乐表演。由两位藏族艺术家边巴益西、丁增次珠演奏的乐器《秘境桃花》,让观众见识到乐器热玛琴与工布扎念博咚的独特魅力,以空灵音色勾勒桃花与雪山的共生画卷;藏族朗诵者宗吉用藏语与白玛曲珍、吉措雍的汉语共同朗诵《一念林芝,又见西藏》,汉语的婉转与藏语的浑厚交织,道尽两地守望相助的深情。

东莞艺术家们的表演同样引发热烈反响。他们带来的诗朗诵节目,选取了陶渊明《桃花源记》、闻一多《故乡》、林徽因《一首桃花》、吴三元《孔繁森之歌》、西川《开花》等经典之作。他们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真挚饱满的情感,将岭南文化的细腻柔情与务实精神娓娓道来。传统民族器乐竹笛演奏环节,演奏者技艺精湛,一曲曲悠扬的笛声,或欢快灵动,或婉转低回,展现出岭南音乐的独特韵味,赢得观众阵阵掌声。
《孔繁森之歌》的朗诵再现孔繁森“三次卖血抚养孤儿”“用胸膛为老人暖脚”的事迹。当观众听到“因公殉职后,人们在你身上只找到8元6角钱和一份手稿”的诗句,观众席中有人泪光闪烁。

藏族姑娘卓玛坦言:“以前只在长辈口中听过孔繁森的故事,今天东莞艺术家用汉语讲述,让我更深切感受到他的无私与大爱。”
搭建莞宜文艺交流双向奔赴舞台
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主席帅志刚朗诵西川的诗歌《开花》时,将演出推向高潮,本诗以“开花”为核心,经帅志刚的演绎更具形象感,深情绵绵又热烈奔放,让人在朗诵艺术中仿佛看到林芝桃花盛开的自然盛景。诗中“你若要开花,就按照我的节奏来”的渴望,表达出人们对桃花盛开的期盼,讴歌桃花冲破高原冰雪的顽强,象征生命力的勃发。

活动尾声,不也乐队的一曲《最桃花》点燃全场。RAP说唱“每个人都放不下这份牵挂,每个人都是这里的一个枝丫”与副歌“同饮桃花酒,一曲共天涯”的合唱,引发千人共舞。
“山河万里,最是桃花知春秋。”当四位主持人用藏汉双语喊出“扎西德勒”时,朗诵会在不绝的余音中落下帷幕。绚丽的灯光照耀桃花瓣随风飘落,为这场文化之旅画上浪漫句点。
此次演出通过微信视频号等多平台同步直播,吸引广大网友在线观看,留言区“扎西德勒”持续刷屏,活动累计吸引线上线下参与者逾 13.6万余人次。有网友留言写到:“藏语歌声像雪山风,汉语和声是东江水,合在一起就是春天的声音!”

“这场活动是莞藏文化交流的一次创新和突破。”东莞市朗诵艺术家协会主席帅志刚在接受采访时难掩激动,“台下藏族同胞的真诚质朴,让我真切感受到,文化润藏的核心是心灵的共振。未来我们将推动常态化互访,文化援藏不能止于‘送戏下乡’,更要搭建双向奔赴的舞台——既让岭南诗韵扎根高原,也让雪域天籁回响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