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专业与温暖编织“爱网” 谢岗为孤独症儿童撑起“一片天”
东莞+ 2025-04-02 18:28:27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在谢岗,镇教育管理中心统筹打造学前教育“融合班”、义务教育“特教班”,一场关于特殊教育的“融合革新”正在发生:谢岗镇中心幼儿园用5年时间,构建起学前融合教育支持体系;谢岗镇中心小学的“绿曦班”通过“特教+普教”双轨模式,让“小星星”们走进课堂。这些实践背后,既有普通儿童与孤独症同伴的温暖互动,也有特教教师“一对一”的耐心引导,他们共同编织着融合教育的希望图景。

融合班:从“接纳”到“共生”

5岁的孤独症儿童小亮(化名)在老师的帮助下,专注地给扭扭棒制作的“小蛇”装上“眼睛”。

普通孩子小阳(化名)将自己制作好的成品递到孤独症同学的嘴边,示意他发出呼喊声,这样就可以让“小蛇”跳起舞来。

这是4月1日发生在谢岗镇中心幼儿园科学课《会跳舞的小蛇》上的场景。

“针对融合的孩子,我们会把课程简化一点。”谢岗镇中心幼儿园融合教育班种子教师黄樱告诉记者,今天的这节科学课,孤独症儿童在老师和同学的引导下,可以很好地参与进来,既能通过扭扭棒多锻炼动手能力,也能通过呼喊为自己减压。“整个过程他们都有参与,这样就能收获这个课程的成果。”

为帮助孤独症儿童适应,谢岗镇中心幼儿园为他们制订“成长计划”,设计游戏化课程,同时安排活泼细心的普通儿童作为“爱心同桌”,帮助他们逐步融入集体。

看着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孩子的互动,黄樱自豪地说:“我们班的孩子都特别喜欢帮助他们。比如说孤独症儿童离开了老师的视线,孩子们就会找我说:‘老师,我去帮你带回来,好不好?’真的很有爱。”

谢岗镇中心幼儿园园长林明凤介绍,该园于2021年5月获得“融合教育推广园”这一称号,随后每年都会对外开展验收活动。2024年,“融合教育推广园”通过市级验收。目前园内有融合教育骨干教师4名,其中2名高级融合教育教师,1名种子教师,1名初级教师。目前7名孤独症儿童在园,累计9名孤独症儿童顺利毕业。

在谢岗镇中心幼儿园,融合教育教师都以包容的心态去对待这些孩子,而这些孩子也能够很好地融入班级集体里。

“每天早上入园,他们也会很主动地跟我们打招呼。有时候,还会主动地给我们抱抱。”林明凤说,“我们对他们也会比其他的孩子更加有爱。”

特教班:从“无处可去”到“有学可上”

与融合班的“润物无声”不同,谢岗镇中心小学特教班“绿曦班”,更像一间“行为解码实验室”,积木、魔方与多媒体设备构成了特殊儿童的学习天地。

谢岗镇中心小学“绿曦班”于2022年9月正式开班,共有7名学生,年龄在7—14岁之间,包括孤独症、智力障碍、多重障碍等。

“绿曦班”班主任罗婷婷介绍,入学前,老师们会对学生进行评估,并与家长进行访谈,详细了解学生的基本能力。然后根据能力为他们制订针对性的学习计划。“我们把长期的目标划分为很多个可量化的短期目标,并且在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替换一些无效的策略,逐步找到属于他们的沟通密码。”

为了让每个孩子接受适合能力发展的成长模式,中心小学在坚持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基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掘地方资源和学校资源。其中,基础课程利用生活与知识内容相结合的方式,让特殊儿童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特教老师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能力、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以及科学的专项评估来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增强孩子个人基本能力,为其融入集体环境奠定基础。

“不管他们多么特殊,他都希望被理解被接纳。”罗婷婷说,“我的角色就是带领他们,即便他们毕业之后,也能够独立生活,适应社会。”

在谢岗镇,融合班与特教班如同“双通道”,以专业与温情编织一张特殊教育支持网,为孤独症儿童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谢岗镇的努力,让更多“星星的孩子”在融合教育的曙光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轨道。

文字:记者 刘志斌 通讯员 吴长虹 图片:谢岗供图 编辑:刘承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