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花争春,山河映绿。2025年3月9日,“我就爱桥头的这一片绿”2025年“绿美桥头”征文比赛启动暨全国名家看桥头采风活动在桥头镇举行,作家们到太园抽水站驻足远眺浩渺东江,在邓屋村的麻石巷道沉吟古今,在田头角村的棠堤湖思索万千景象,在作家的笔下,绿美桥头是一首首生动的诗、是一幅幅精美的画,今汇编成《绿美桥头——东莞市作家协会桥头分会2025年新春采风作品专辑》,以飨读者。
木棉报春
赖燕芳
恰逢三月人间良辰
嫩芽吐新绿
陌上又花开
大概是春风给了木棉花底气
让它肆无忌惮地在春日里
开得如此张扬
满树红花,赤焰灼灼
仿佛要把三季的热情
借托花朵全部迸发
它高举火炬
点燃了春天的轮廓
唤醒了沉睡的土地
让风里都是春天的气息
一期一会
春光藏在桥头的木棉花里
所有向上的生命
都值得在春天里绽放
高大挺拔的英雄树
它始终身躯笔直
向天高歌
每一朵向上盛放
保持热爱生命姿态的木棉花
都令人景仰
我愿捡拾一朵木棉
遥祝你我的人生
都如木棉一般肆意燃烧
红红火火
棠堤绿
刘庆华
一支队伍从田头出发
一支由田尾而来
两支队伍敲锣打鼓
陈、刘二姓旌旗猎猎
染红了游会人员的脸庞
挥响了沿途的鞭炮
春天的会师从明清延续至今
走成了和谐的大家庭
据传,宋绍熙年末
南雄珠玑巷陈氏迁徙东莞
二子择村而居,取名棠堤阁
后来取其谐音田头角
八百多年历史积淀
大写一方风物人情的坐标
一棵新枝吐叶的绿棠
挺拔在复古的棠堤阁旁
我知道这是陈家人的怀旧
也是一种深远的寓意
谁解析了这道风景
也就融入了这片橄榄绿
春来雀飞
若诗
几只雀子,宛如花瓣从树上落下
有的落进花径
有的隐入风里
它们的啼叫,绿油油的
仿佛又回到那个春天
花瓣披着春风
落在幽径上,落在平仄里
雀子从身旁飞过
他走在海棠花荫下
春天,春天
若诗
1
春天是一首散文诗。
各种花开的声音,噼里啪啦
从山的那一边响到这一边。
一窝窝春风,从四海八荒涌来,
攀上小桃枝,给一岸岸的桃树染上胭脂红。
春径上铺满鸟鸣,一行行诗词在空枝上拔节,
铺天盖地的绿,包围小村。
粉墙黛瓦掩映在浩荡的春色中。
帘外的风,轻轻摇动一窗月色
风起动荡,落梅碎了一地
香气侵心掠肺,像喜欢一个人般,攻城略地
2
春天是豆蔻词,是花间令,
是云陌浅,是春水深。
是田间的紫云英燃成一片霞,
是山寺的一枝桃花,
美得那么偏僻。
春天在桃蹊柳陌上万紫千红,
千朵万朵压枝低似的,花团锦簇,
花朵在枝丫上贩卖温柔
梨花谢了江南岸,海棠又粉墨登场。
春色摇曳,落花纷杳,
是花开,是花落,是新生,也是将死。
在这荡漾的春风里,
有些人走了,有些人来了。
所以不必为花落而忧伤,
来年,旧枝上又会缀满,新的花朵。
桥头的水
刘帆
很多人到东莞市桥头镇是因为花,而我则不是,我到桥头,是因为水。
准确地说,是因为水的诱惑。
我从小就生活在小河边,对水和桥有着别样的亲近感。第一次下岭南时,曾幻想过坐船到广东之南。秦始皇开凿灵渠连通湘江和漓江水系,于公元前214年平定百越,实现国家的大一统。在秦统一前,从中原到岭南,因为五岭天然障碍,山高岭峻,没有人工开凿的道路,只有鸟道微通,人根本难以同行,况且那时豺狼虎豹、毒蛇猛兽挡道,行路难,难于上青天。走水路通道,过大小河流,可以到达任何地方,这不是我异想天开,而是人类几千年远行最行之有效的办法。
有人说,一条河流到大海已不是从群山发源时的那条河了。这话要看怎么看。比如,我到达珠江三角洲东岸的深圳、东莞,因为陆路交通的便捷,最终还是没有选择走水路,自然心中的水就不是原来的水了。尽管没有选择水路,但不代表我忘记了水和水路。相反,我对岭南的水和古已有之的水路,依然保持了浓厚的兴趣,在我看来,逐水而居的人类、以水为家的人们,离不开水,就算工业再怎么发达,水始终是生命之源,人们无论是生产生活,还是人体本身的需要,都离不开水。我读到的最忧心的水、最希望得到天堂里的一滴水的河南省林县,就因为缺水,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自发地去找水,哪怕是搭上生命也在所不惜。最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960年2月开始引漳入林工程,修建了举世瞩目的工程——红旗渠。
修红旗渠,有人形容是到天险取水,其难度可想而知。林县位于太行山东麓,群山连绵,沟壑纵横,地形、气候复杂,自古就是“七山二岭一分田”的境况,存在干旱严重缺水的现象。我本以为这只是发生在北方雨水稀少的干旱地区。等我到了岭南,一打听,没想到雨水充沛的南海之滨,也曾遭遇干旱缺水的威胁。
我到桥头前就听说桥头镇位于东莞市东江上源,很多地方因为干旱曾修筑了长长的渡槽来引水灌溉。这个因为地势高低起伏的原因,或许还不足为奇,位于南海边的香港1963年因为严重干旱缺水导致港人大量逃离香港,这件事让我陷入了沉思。桥头镇因为香港当年缺水,在1964年2月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那就是在其土地上修建“要高山低头,令河水倒流”的东深供水工程。因为这个原因,桥头镇至今没有重工业污染,就是轻工业的轻度污染也没有,它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给香港供应洁净优质的水、确保香港的繁荣稳定和保障民生福祉,为此做出了巨大牺牲,多少项目不能上马,多少致富机会白白流失,这既是一种痛,也是一种福,因为它保持了原生态的绿。没到桥头工作前,每一次到桥头,都发现这里是蓝天碧水、繁花盛开,就一直为之啧啧称赞。
因为水和因水而生的《荷风》的诱惑,2017年春我到了桥头镇工作。来了后,桥头的水给我的感觉更为神奇。当年桥头诗歌散文创作基地组织了一次“诗行桥头”采风活动,我跟采风团成员到了东江边的太园抽水站。站在桥头镇“广东省水功能区昭示碑”的高高堤坝上,眼望东江东深供水水源地保护区,碧水蓝天,大河宽阔,岸绿景美,水清可游,就不由得感慨:这里恍如一个世外桃源!没有任何干扰,没有任何捕捞,没有任何污染,很难得。当时就有点纳闷,这是怎么做到的呢?我是个好奇心很重的人,我对之前了解到的水资料并不满足,心中试图解开一个谜团,那就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的话,为什么到桥头就变成了“水往高处流”了?
在桥头镇的太园抽水站,仅仅高于海平面2米的东江水被提升到高于海平面46米的高度,这还不算惊讶的事,更惊讶的是东江水本来向南流,实际上,从太园抽水站提上来的东江水进入石马河道,向北流蜿蜒83公里,最后到了深圳水库,然后再通过管道流进香港。
将一条江河命里的流向改变方向,让江河听命于人类,这是一个奇迹。历史上,大禹治水,靠的是尊重自然、因势利导,治水变堵为疏导,将积水引入江河,将江河引入大海,从而平息了水害。李冰父子修都江堰,被举世公认为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的古代杰出水利工程,他修建的都江堰防洪、灌溉功能兼有,至今还发挥着作用。著名学者余秋雨看了后在《都江堰》一文中写道:“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从这一点来看,起于桥头镇的东深供水工程,它的水在我的心中也有了由衷的赞叹:“东江虽然没有岷江那么凶猛,但是东深供水工程驯服东江水,倒提江水上岸,改变江河流向,有效利用,福泽万民,解香港干旱缺水之困境,保东方之珠永久之繁荣稳定,其功也,大焉!其利也,何止亿兆!故工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堪为水利史上的一大奇迹!”
这奇迹当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科技的进步,也是生态桥头、绿美桥头做出的贡献。2025年3月全国名家看桥头采风团到太园抽水站,解说员说东深供水工程沿线乡村城镇,都秉持绿色环保理念,守护供港之水这条生命线。桥头作为取水点和水源地,更让这个工程令人感到自豪和令人尊敬。
由此,桥头的水是神奇的。它的水,饱蘸祖国情,浇灌同胞心,从最初的运输线、交通线,变成拯救万民的生命水、经济水,这里修建的东深供水工程,和举世瞩目的红旗渠一样,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能实现。
我虽然没有坐船畅游的机会,但看到这里的水经过人的科学调度,发挥这么大的作用,心中不但没有遗憾,反而还升腾起自豪之情。尤其是爱国之心,更像桥头的水一样,日夜滋润着我,鼓励自己多为国家和人民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守护
刘祎
每逢周末,我总喜欢骑着单车沿石马河绿道徜徉。迎面吹来凉爽的风,风中夹杂着淡淡的水草味,香气袅袅,让人感觉格外清新爽朗。
从1998年来到桥头,迄今我已在此定居26年。其间,目睹了桥头从农业走向现代工业的翻天覆地的大发展、大变化,更洞悉身边这条流经桥头东部10余公里的石马河,由曾被污染后的臭气熏天到变成今天的碧水清流、鱼跃鸟欢和两岸绿树成荫的景象。
一些往事总会在记忆的脑海回放。早在2010年前,一个老乡在桥头牛埔石马河对岸一边养鱼、一边养猪。老乡常约我去他养鱼的棚屋喝茶,我多次托词不去。我并非清高自傲,而是畏惧他那里四处飘散的猪粪臭气;虽然我也是农村出身,但我从没经历过那种恶劣的环境。碍于面子,我虽然偶尔跨过异臭难闻的石马河,去参观他的养猪场,再坐在他的棚屋中一起品尝猪粪与绿茶相融的气味。实话讲,每次从他的棚屋回来,我三天吃不下饭,那种人畜混合、污水横流的情形,在头脑里久久挥之不去。
我叹息好端端的石马河被污染成臭水河,空气质量差得无法形容,更令人担忧的是东江水质受到严重威胁。有一天,我试问老乡:“你打算养猪多久?”老乡回答:“听说政府不准养了,养一年算一年吧。”
果然,不久后,石马河治理攻坚战打响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禽畜清理行动席卷一河两岸,老乡的养猪场难辞其咎。我清楚记得那是2012年的夏季,老乡的猪圈里200多头猪依次被赶上猪车。他的脸上虽然流露出不舍的表情,但还是微笑地说:“是该整治了,要么全部不准养,石马河就不会被污染了。”
老乡表示,以后他就一心一意养鱼了,如果发现谁偷着养猪,不论养多少头,他都会举报。他说到做到,一个广西人在承包的鱼塘堤坝上搭了一间小棚,偷偷养了2头猪。老乡知道后,劝对方赶紧处理,否则实名举报。对方没想到平常相处融洽的同行朋友竟然说出这番话来,恨得他咬牙切齿。老乡同对方讲道理:“如果你偷着养几头,他也偷着养几头,那不是死灰复燃?到头来,上面追究责任,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对方思来想去,觉得说得在理,便把猪处理了。
老乡在堤坝上种满了青草,再割来喂鱼。平常有空时,便到石马河边义务打捞垃圾,岸边的青草长得过高了,便细心修剪,草屑用来喂鱼,一举两得。不仅如此,他还带着同行朋友一起在岸边开展类似的“公益活动”,成了石马河环境卫生的兼职守护者。
前不久,老乡邀我去他的鱼塘捞鱼仔,并再三交待我要带个大桶去装。我问他池塘里为何有那么多鱼仔?他说,因为他采用生态养鱼法,水质好,适合小鱼仔生存。这样的鱼仔,没有污染,味道鲜美。在途中,我看到石马河中黑压压一片,止步观察究竟是什么东西。“黑流”越来越近,我擦亮近视眼镜细看,见是漫游的鱼群。最大的差不多有一庹长,小的也有半庹长。粗略一数,竟然有30多条,后面不远处又跟来了一群。我想,现在是春天,正是鱼群产卵季节,鱼群游至此处繁衍生息。
来到老乡的棚屋,我把这一见闻告诉了他。他笑着说:“有句俗话叫‘良禽择木而栖’,鱼也是择水而存,说明桥头这边的河水质量好。”
老乡一矢中的。这些年来,桥头通过石马河流域综合治理,提升水生态环境,与迳联、石水口、桥头几个村(社区)合作,统筹石马河两岸沿线土地,连片深度经营,优化区域环境,形成了绿色生态廊道,为桥头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生态支撑。
湛蓝的天空下,石马河水色澄碧,白鹭飞翔,岸堤草木葱郁。“浴不必江海,要之去垢;马不必骐骥,要之善行。”同理,游不必名川,要之桥头。
我与单车
缪大宝
1999年,初中一年级,我拥有了人生第一辆单车,那是我妈和我姨领着我到万江的一个不知道什么地方买的。
那是一辆通身宝蓝色的车子,按铃锃亮且声音响亮。那颜色我不中意,在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幻想过自己上了初中可以拥有一辆红色或者橙色、又或者是黄色的单车,反正不会是这种老气沉沉的宝蓝色,这颜色跟我讨厌的钢笔墨水一个样子。那时候,我们每天都有写钢笔字帖的作业,而我所用的钢笔墨水都是家里人不知道从哪给我带回来的,都是蓝色墨水。我的钢笔作业从没拿过高分,猜测就是因为那宝蓝色墨水导致的,因为我周遭用黑墨水写钢笔字的同学总能得到老师批改的A+。
每天上学放学,我都会经过西城楼,那朱红色的城墙真好看,我要有一辆那样颜色的单车的话,一定会很高兴的,我时常这样想着。跟我结伴上学的同学跟我讲,还是宝蓝色的单车比较好,看起来低调一些,朱红色太打眼了,容易被偷。听到同学的话,我当场觉得羞愧,作为同龄人,同学比我深思熟虑得多了,而我还停留在肤浅的喜欢上面。
后来,半个学期不到,我那辆宝蓝色的单车就被偷了。我暗自松了口气,原来无论单车颜色低调与否,也会被偷的。我终于不再因为自己那点“不懂事”而羞愧了。
不过,就我丢单车这件事,家里开了个家庭会议,针对此次事件,要我作出深刻检讨。我没明白这件事需要检讨什么,一来,我上了锁了,还上了两道锁。可是家人认为我肯定是没有留神,锁没完全锁上便离开了;二来,我的车子是停放在学校规定的车格子里头。可是家人认为,我肯定是没有停放在规定的地方,随意地放在一旁,这“落单”的车子,吸引了贼的目光。最后,我也想不出还有什么地方没有做到位,可是家人又帮我总结出来,肯定就是我课间也不去看看自己的车子在不在,说明我不珍惜自己的单车,要是我每节课下课都去看一眼,那么肯定能发现小偷的,不至于自己的单车不翼而飞。
当年的我,对于家人的行为,完全不能理解。他们最应该做的事情,难道不是想办法给我买一辆新的单车么?我都已经在幻想自己的新单车会是什么模样的了,首先就是不能是宝蓝色的!
一直到某个周末的上午,我妈终于给我买了辆“新”单车了,这一次她甚至没有带我去现场选一下,而是她直接推回家交给我。她给我买了一辆银色的车子,二手的。这辆车十分有特色,骑起来,整个车身“吭吭”响,车铃常间歇性哑巴,估计得吃点金嗓子。
我拒绝骑这辆车上学,我妈态度十分强硬,跟我讲“谁叫你把车子弄丢了!”还紧接着骂了我一顿,这让我很委屈。好在在吃午饭前她又突然化身慈母,喊我别在意她骂我的事,赶紧先把饭吃了,还解释道不是家人不舍得给我买一辆新单车,而是觉得买辆二手车不容易被偷,我妈还说这是几位邻居告诉她的。听了妈的这些话,我心里头把整个巷子的邻居都骂了遍:就你们好管闲事!
新买的二手车子,一点都不显得低调,车身不仅掉漆,还有生锈的地方,特别是车轮上的铁枝。我和同学商量,都认为应该用不锈钢,这样才不容易生锈。无论是用什么做的,都打消不了我对这辆“新”车的抵触心理,因为这辆车丑得过于瞩目了。
在这件事上,我爸没有任何发言权,因为家里小事都是我妈说了算的。那么在我家什么才是大事呢?我家没有大事。所以从头到尾,我都没有想过向我爸求助。他也总是被我妈说丢三落四的。每次,我妈都会说:“你这人,如果带女儿上街,肯定得把孩子都给弄丢的。”事实上,我已经是个初中生了,在这个小城里,是不可能被弄丢的。
我那时候觉得自己长大的地方很小,踩着单车从城内到城外,哪怕去万江桥桥底的老字号吃个云吞面,都是很短的路程。作为在运河边长大的孩子,我时常期盼着可以长大,等上了大学应该就会离开这条运河,去到很远的地方,要坐飞机才能到达的地方。
对于我要去远方的这个想法,我爸倒是主动开口关心。他问我去了远方依靠什么生活?我说如果找不到工作,大概可以街头卖艺。听到我说的话,他看我的眼神相当复杂,最后默默地去工具柜里翻出工具,去给我修单车。对了,我那辆二手单车,隔三岔五就出现毛病,去维修铺子那是太频繁了,以至于后来每周都是我爸给修理的。有时候是脚踏松弛了,有时候是掉链子了,有时候是车铃子反了。不过,这个车子有点神奇,不管烂成什么样子,都能被我爸修好。许多年后我才明白,神奇的不是那个车,而是我爸。
初二时,我的单车又丢了,这一次不是在学校丢的,是在校门口附近。校门口马路两旁都是高大的千层树,两棵树之间停放着许多社会上的车辆,有摩托车,有单车,很密集。那天我买完文具走出来就发现我的车子不见了。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因为丢失了一辆单车而失落,那辆车不知凝聚着我爸多少心血。
因为车,后来我遇到一个踩着辆白色改装山地车的后生仔。他告诉我,在他家那边,有比万江桥桥底云吞面更好吃的店,只不过路途遥远,问我是否愿意同他一起去吃。我问他家在哪?他说在桥头。我一听就大笑他,一家在桥底,一家在桥头,这能有多远?直到我坐在了桥头良记云吞面店里头,才恍然大悟,他说的哪里是桥头,分明就是桥头镇呀!
后生仔带我去桥头的桥头看河,看那河水静静流淌。可我看了老半天,都瞧不出当中有什么名堂。他告诉我,东莞的运河就是始于桥头镇建塘口。原来,我始终没有离开过长大的地方,反而来到了成长的起点。
如今在桥头,我与当年的后生仔依旧时不时去看那河水,看河水流向远方,我知道,那是奔赴远方的孕育。在桥头,没有朱红色的西城楼,却拥有另一种让人期待的颜色,那便是一池绿艳的荷趣。我想,夏天在荷叶间的木栈道上踩着单车,凉风习习,非常快乐,等我们有了孩子,到时候应该给孩子买一辆什么样的单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