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将至,中医师:养生需祛湿、护肝、防温病
东莞+ 2025-03-31 15:21:52

清明节气通常在每年阳历4月4日至4月6日。清明是天地阳气升发、万物复苏的关键时节,此时气候“雨润风暖”,但昼夜温差大、湿气渐重,人体易受外邪侵袭。市中医院治未病科主治中医师汤美芳表示,中医强调“顺时养生”,清明需重点围绕祛湿、护肝、防温病,调和阴阳,守护健康。

她提醒,清明连绵阴雨易致湿邪困脾,湿气重者常感头身困重、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甚至诱发湿疹、关节痛。

祛湿调养:多吃薏苡仁等,辅助穴位按摩

饮食祛湿:可多吃薏苡仁、赤小豆、茯苓、山药等健脾利湿食材。忌食生冷、油腻、甜腻食物,避免加重湿气。

生活调养:避免久居潮湿环境,阴雨天可用艾草熏室或除湿机祛湿。 适度运动(如八段锦、慢跑)发汗排湿,但忌大汗淋漓,反伤阳气。

穴位辅助:每日按揉丰隆穴(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足三里(膝下3寸),增强脾胃运化湿浊之力。

科学护肝:多吃绿色蔬菜,情绪调达

饮食柔肝:多吃绿色蔬菜(如菠菜、荠菜)、芽菜(豆芽、香椿)以疏肝气,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如山楂、柠檬)收敛肝火。

情绪调达:踏青郊游、放风筝,借自然之气疏解郁结;避免过度思虑或发怒,保持心境平和。

起居护肝:夜卧早起(23点前),顺应阳气升发;  侧身拉伸(肝经分布于胁肋部),疏通肝经气血。

抵御“春瘟”,守住正气

“风为春之主气”,清明风邪携温热之邪侵袭人体,易引发流感、过敏、手足口病等“春瘟”。加之气候多变,人体卫外之力不足,更需防患未然。

避邪防感染:外出佩戴口罩,避免花粉、柳絮引发过敏; 勤洗手、多通风,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提升免疫力:饮食补充优质蛋白(鸡蛋、鱼虾)和维生素C(草莓、猕猴桃)。

巧用中医防疫:佩戴中药香囊(艾叶、苍术、薄荷),驱邪避秽; 艾灸大椎穴(颈后隆起最高点)、肺俞穴(第三胸椎旁开1.5寸),增强肺卫功能。

相关链接

清明养生茶

材料:黄芪5克、防风3克、枸杞10粒、菊花3朵、桂圆5颗

功效:黄芪、防风:益气固表。枸杞、菊花:清肝明目。黄芪、桂圆:味甘,补脾。共奏补脾疏肝之意,以扶正气、祛外邪。

清明养生,贵在“顺应天时”。清明是春意最浓的节气,亦是养生防病的“黄金窗口”。通过祛湿以健运脾胃、护肝以调达气血、防温病以固护正气,方能与自然同频,焕发身心活力。

汤美芳提醒:体质因人而异,若有不适,建议咨询中医师辨证调理。

文字:冯静 编辑:段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