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技编织着“一朵花”萌芽的基因密码;滴滴萃取的清露投射出“一朵花”的“生金”之道;欢声笑语里蕴藏着“一朵花”诗意的向往……
春来万物生,春来百花开。在惠州,花不仅仅是自然的点缀,更是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的主角。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产品种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实施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打造特色农业产业集群,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如今,在惠州大地蓬勃生长、以花为媒的花样特色产业,正通过“科技+文化+互联网”模式,打破传统农业边界为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成为乡村振兴的“流量密码”和群众增收的“幸福载体”。
“克隆技术”为花苗施“魔法”
在博罗县杨村镇洋和村,一场数字革命正悄然重塑传统农业基因。
推开洋和花卉基地的大棚大门,扑面而来的是未来农业的满满科技感。从花卉育种、日常生产,到温室管理与
这里有“植物手术室”——百级洁净组培车间,技术工人就像外科医生一样,小心翼翼地将蝴蝶兰的茎芽
目前,该车间年生产800万株蝴蝶兰苗,这些幼苗供应到市场后,经过8-10个月生长便进入盛花期,恰好赶上年宵花市场,有力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蝴蝶兰种植中的这些科技应用,正是惠州花卉产业顺应经济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现。现代生物技术、遗传育种手段及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惠州花卉产业的各个环节。
漫步在温室大棚中,整齐划一的兰苗方阵蔚为壮观。每一株的高度、叶片角度都惊人地一致,组培克隆技术确保兰苗品质始终如一。“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谢龙新说。
在自然界,一株蝴蝶兰从播种到开花需要4-5年时间。但在这里,这一周期被缩短至40周。
为时间赋予魔法的,正是人工调控的促成栽培系统:采用农业物联网,全覆盖安装智能传感器、潮汐苗床、水肥一体化体系,配合光照、温度和湿度控制,精准把控生长节奏,让植物的生长速度大幅提升。
“这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植,而是工业化生产。”谢龙新介绍说,大棚内恒温恒湿,日光强度一旦超过2万勒克斯,遮阳系统便自动启动。这种工厂化的精准调控,让每一株幼苗的生长环境都达到最优状态,摆脱了传统农业对天气的依赖。
科技赋能极大提升蝴蝶兰的产量、产值和市场竞争力。谢龙新向记者展示蝴蝶兰“花宝”,其独特的花型酷似卡通猫脸,造型十分讨喜。“在广东片区,我们是鲜有成功培育这一品种的花卉企业。”谢龙新自豪地说,为了不断推陈出新契合市场需求,团队潜心钻研,攻克多项技术难题,进行品种培育,目前已握有多个独家品种。
科技也深刻改变了当地农村的发展模式。基地通过系统培训,吸纳了周边三个村的劳动力,让村民转型为掌握现代种植技术的产业工人,月均收入达5000-6000元。
面对人工成本上涨和市场需求的增长,谢龙新透露,正计划引入半自动化设备,进一步提升产能。未来,年产量有望从800万株提升至1000-2000万株,有力推动当地蝴蝶兰产业打开新局面。田里的“致富经”
撂荒地上生花延链“生金”
惠州,地处南亚热带,高温、多雨、土层厚,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气候,宛如一座“天然植物园”,为“一朵花”的蓬勃生长构筑起舒适温床。近年来,借着乡村振兴与“百
春光融融,微风轻拂。惠东县梁化镇水联村南药种植示范基地的大片花田中,玫瑰植株从农膜里探出头来。65岁的村民胡佛生一早便来到花田,熟练地为玫瑰松土、除草,随后还摘下几朵玫瑰,满脸笑意地介绍:“这玫瑰可香了,能泡水,还能炒鸡蛋。”言语间,满是对玫瑰的喜爱,以及参与村
近年来,水联村通过引导村民自愿流转土地,谋划土地资源,引进企业,将原本的撂荒地发展成以玫瑰花、金花葵为主的南药种植基地,采取与水稻、甜玉米和蔬菜等农作物轮作的方式,打造特色产业,有力撬动乡村振兴。
“这里四面环山,空气好,河水清澈,农业根基好,是个宝地。”基地负责人蔡少昆原本从事桥梁建筑,怀着工业反哺农业的热忱,在此开启“一朵花”的乡村振兴项目。
目前,基地内种植了70亩玫瑰,100亩金花葵。“玫瑰花蕾和初开花可入药,金花葵全身都可利用。”蔡少昆告诉记者,采摘后的花朵经过筛选、除湿、风干、加工,变成花茶、精油等产品,通过经销网络销往全国各地。
从全国各地产业实践看来,“一朵花”的产业链条每延伸一米,亩产效益就跃升一个量级。
深谙此理,基地积极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投入5000多万元探索大健康产品研发,已研制出纳米萃取花朵提取物制成的益生菌固体饮料,辅助治疗痛风、糖尿病等。当下,基地年产值达几十万元,与香港企业合作研发的保健饮品也即将上市,前景广阔。
如今,依托“一朵花”带动村民荷包鼓起来。“金花葵、玫瑰种植周期长,平时至少有七八个村民在这里务工,到了采摘期会有几十。本村人手不够,还要喊周边村
“原来我们两夫妻在家务农,现在在基地做事,方便照顾家庭,一年还能增收十多万元。”胡佛生很享受这样的“花样生活”。
作为“百
花卉基地变身“网红打卡点”
从种植到加工,从卖鲜花到卖体验,“一朵花”的旅途不止于此。当传统农业嫁接文旅基因,花田便成了“流量入口”,承载着市民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位于惠东县大岭镇白沙布村的壹米玫瑰园正是农旅融合的生动样本。
每逢春节或三八妇女节,白沙布村蜿蜒乡道上停满了慕名而来的车辆。在壹米玫瑰园,游客们于花海中体验古法蒸馏玫瑰纯露、设计插花作品,在花房里调制专属精油,孩子们在花海与草坪间奔跑嬉戏,空气中弥漫着现烤鲜花面包的香甜气息。
“最高峰时,一天有一两千人来打卡,已成为‘网红打卡点’。”壹米玫瑰园负责人林伟峰介绍,“有企业团建、亲子游等,后续还将拓展研学、科普等游览形式。”
林伟峰告诉记者,基地不收门票,更看重的是市民前来游玩的体验,通过引流带动玫瑰精油、玫瑰纯露、玫瑰花茶等深加工产品销售,推广打造自有品牌。
放眼玫瑰园,一排排大棚里种植着不同品种的玫瑰花,花枝摇曳,花香扑面。“我们在云南和惠州都有花卉基地,先后引进100多个玫瑰花品种试种,挑选适合的品种在惠州种植。”林伟峰介绍,目前该基地已种植玫瑰300余亩,引进玫瑰品种50余个,新建玫瑰花制品深加工厂房500平方米,拥有10万级净化车间2个,冷藏库2间,产品研发中心2间。
玫瑰园的鲜切花不仅供应给惠州本地的花店,还用于深加工。其产品涵盖玫瑰护肤品、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玫瑰纯露等10多个品种。“我们已经拿到了多个
节假日吸引游客前来赏花采花、休闲娱乐,给当地的白沙布村带来了人气,也为村民增收创造了条件。林伟峰说:“村里的花产业发展起来,村民不仅有土地流转的收入,农闲期间还可以来玫瑰园实现家门口就业。”这朵绽放在村民家门口的玫瑰,正
美丽经济“百花齐放”走出“新花路”
“一朵花”串联“幸福路”“致富路”。惠州正通过“花式”新举措,推动“美丽经济”持续“走花路”。
在仲恺高新区潼湖镇黄屋村,百米“三角梅瀑布”年年火出圈。今年春节前夕,惠州潼湖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与黄屋村委会合作,启动三角梅瀑布周边闲置土地改造项目,计划打造以三角梅为特色的村级公园。
与此同时,在区镇村三级党组织统筹下,“三角梅+”产业链正加速
一朵花激活一个村的故事越写越动人。如今,以花为媒的绿色经济与生态文旅
这个春天,惠城区马安镇龙塘村金黄灿烂的油菜花、龙门县龙田镇李洞村清新迷人的紫云英盛放,不仅通过绿肥还田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还吸引众多游客,为乡村旅游和绿色农业注入活力。
百花齐放春满园。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市花卉产业面积约3.6万亩,以绿化苗木、观赏盆景为主,其中尤以兰花出色。龙门龙田、博罗杨村等地已形成兰花种植基地。
兰花盛花时节,兰香雅韵正流淌于南昆山的叠翠之间。大批兰花爱好者到南昆山寻芳探幽、品味兰花清香。
记者从龙门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近年来,龙门依托地理与气候优势,连续出台多项政策,通过建设市级兰花公园、成立兰花协会、连续多年举办兰花文化节等,将兰花产业打造成优势特色产业。
目前,龙门兰花种植面积为2734亩,亩产值约13万元,总产值约4亿元,基本实现“农户—企业—市场”的有效对接互动。龙城街道、龙田镇、蓝田瑶族乡等地兰花种植聚势成群,有力推动“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记者观察】
打造精品农业花卉特色品牌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惠州相较于广州、佛山等城市,在“美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种植发展规模偏小、知名地方花卉品种和品牌效益相对不突出、缺乏有效管理和科学规划、专业技术人才欠缺、创新观念不足等短板。
尽管如此,惠州也在积极行动。早在2021年,惠州就印发了《惠州市花卉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将花卉产业作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以及效益农业、精品农业来抓。近年来,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积极推广花卉新品种、先进栽培技术、推动花卉示范基地建设等;市农科所开展花卉品种繁育推广、种植技术指导培训等,助力做好惠州“花文章”。
未来,惠州这片“花田”,仍需持续发力,借鉴其他城市的先进经验,汲取更多阳光雨露。
广州市花都区马岭村的马岭观花植物园作为大型花卉产业综合体,其首个专类园于2024年纳入国家植物园体系簕杜鹃专类植物展示园的建设。通过科技赋能、业态创新与政策协同,实现了“以花兴业、以花富民”,村集体经济超400万元,较2021年翻了一番,成为“花卉+文旅”融合发展标杆。
佛山顺德陈村镇蝴蝶兰作为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每年产销量占全国10%。为拓展销售新渠道、新方式,当地将蝴蝶兰等花卉搬进直播间。此外,还将花卉和美食两张名片巧妙结合,打造花卉美食精品,持续放大“花卉+文旅”的叠加效应。
“广州、佛山等地的花产业,已经成了当地一张闪亮名片。惠州也应发挥好兰花、三角梅等特色品种优势,打造精品农业和花卉特色品牌。”市农科所高级农艺师林志强建议,惠州深化与科研机构合作,推动花卉品种研发和技术转化,丰富深加工产品;依托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线上线下同步销售;整合花卉资源延伸产业链,设计花卉主题活动,开发“赏花+”复合业态,串联研学旅游线路等。与此同时,政府通过土地流转、专项扶持资金等政策支持,为“一朵花”茁壮成长培厚肥沃土壤。

策划 惠报全媒体记者张旭华
统筹 惠报全媒体记者陈春惠 袁畅
采写 惠报全媒体记者黄桃 谢宝树 陈春惠 刘豪伟
图片(除署名外) 惠报全媒体记者黄桃 谢宝树 陈春惠 刘豪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