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正是植树造林的好时节。然而,在东莞大岭山、银瓶山等林区,市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场景——工人们不是忙着种树,而是在“砍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这是东莞正在进行的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通过科学砍伐“老弱病残”的树木,为更健康、更具生态价值的森林腾出空间。
“砍树”真相:不是破坏,而是升级
“很多人一看到砍树就担心是破坏生态,其实恰恰相反,我们是在给森林做‘手术’。”东莞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解释。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深入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决定》的要求,东莞正对低质低效林分进行改造,重点清理三类“问题树木”:
1、“病号”松树:感染松材线虫病的松林,其生态功能退化,如不及时清理将威胁整片森林健康;

△受松材线虫病危害的松林
2、“霸道”桉树:部分水源保护区内的桉树纯林,耗水量大且生态功能单一;

△分布在水源保护区的桉树林
3、“老龄化”相思林:过熟退化,挤占生态空间,影响新树种生长。“这些树就像森林里的‘低效产能’,占着阳光、水分和土壤,却无法提供应有的生态价值。”林业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砍掉它们,才能让更优质的乡土树种‘安家落户’。”

△退化空心的马占相思
砍树也要“持证上岗”,科学采伐保生态
市民若在山上看到砍树作业,不妨留意附近是否有“森林质量精准提升(林分优化)告示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第五十六条:采伐林地上的林木应当申请采伐许可证,并按照采伐许可证的规定进行采伐。”据市林业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采伐并非“一刀切”,而是遵循“伐劣留优、伐小留大”的原则,保留健康的本土树种,确保森林可持续更新。

△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告示牌

△采伐后保留乡土树种和少量相思
砍后如何“种”?小苗才是“潜力股”
令人意外的是,砍掉大树后,造林人并不急于栽种高大苗木,而是选择手指粗细的“小苗”。这些看似柔弱的“绿色幼崽”,实则是生态修复的“特种兵”。

△山上造林选择小苗
根据《广东省森林质量精准提升行动技术指南》《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技术要点》等文件要求,选用的苗木必须为苗龄1.5年以上、苗高80厘米以上、地径0.8厘米以上的容器壮苗,且具备“两证一签一说明”,从源头上确保苗木质量。

△苗木两证一签一说明
这些小苗的优势显而易见:
·成活率高:根系完整,适应力强,栽种后迅速扎根;
·生长更快:年生长量比大苗高出20%-30%;
·成本更低:运输、管护费用大幅降低,更符合生态修复的经济逻辑。

△小苗根系
一笔精打细算的“绿色经济账”
苗木成本:小苗单株仅需几元,而大规格苗木动辄几十至几百元;
运输成本:小苗体积小、运载量大,人工背苗上山效率更高;
管护成本:小苗适应性强,基本靠自然降水就能成活,省去大量人工养护费用。

△市林科所省级保障性苗圃育苗
“用小苗造林,相当于用最经济的投入获取最大的生态效益。”林业专家算了一笔账,“同样的预算,可以修复更大面积的林地。”

△车辆运至造林地

△人力挑上种植点
三分种,七分管:科学造林有讲究
“砍树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种管工作才是关键。”林业专家强调,东莞根据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求,科学规划三类森林培育方向:
未来,东莞将重点培育三类森林:
“珍贵大径材林”:如红锥、格木、降香黄檀、红花天料木等珍贵用材树种,可满足木材储备需求;

“水源涵养林”:灰木莲、米老排、红桂木、木荷等,增强水源涵养能力;

△长安镇营造水源涵养林
“生态景观林”:短萼仪花、枫香、红花荷、千年桐等树种,打造兼具生态与观赏价值的森林景观。

△国营清溪林场短萼仪花景观林
森林更新是一场“慢直播”,请耐心等待“森林的逆袭”
“森林更新是一场‘慢直播’,需要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看到成效。”林业部门呼吁市民给予耐心,这些小树苗正努力用年轮丈量生态,用根系编织未来。

下次若在山上见到“砍树”场景,不必惊讶——这并非破坏,而是一场精心规划的“森林升级计划”。不久的将来,东莞的群山将变得更加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