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旁观者说》《要亲自读书》之后,东莞作家、评论家徐林生的第三部时评集《徐徐道来》于近日出版。知名新闻评论学专家殷俊直言道:在我国时评界,徐林生的文章以角度新颖和观点犀利著称,不少时评读后有入木三分、酣畅淋漓之感,一些文章阅读量巨大,影响广泛,被学界专家称为“现象级评论”。

《徐徐道来》分凭栏论世、谈经论政、法治视角、文教评弹四大专辑,共收录了其近两年发表的120篇时评。作者以独特视角,深入浅出地剖析社会多维面貌,从民生小事到国家大事,从网络直播到社会治理,从高考改革到法治思考,涉及话题范围极其广泛,涵盖政经、民生、法制、教育等方面。其中,《〈罗刹海市〉不应成为网暴“护身符”》等便是其中的“现象级”作品,在社会上引发强烈的反响。
在莞30多年烛照前行
多次写出“现象级评论”
在东莞作家中,徐林生是一名存在感很低的“潜水员”,知者寥寥。但放在全国时评界、新闻界,他的名字“耳熟能详”。这与其个性息息相关:生活中,他非常低调,不抽烟、不喝酒、不喜应酬,而是将工作之余的时间与精力都放在对社会的关注、观察和思考上,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得,行之笔端。
俗话说:“时间在哪里,成功就在哪里”。徐林生从1986年12月始在《南方日报》发表文章,2002年12月始在《南方都市报》发表时评。迄今在《人民日报》等百余家主流媒体发表时评1000余篇,有10多篇时评登上“今日头条”等热搜榜。单篇时评单个平台单日最高阅读量5817万,单篇时评单个平台最高跟帖评论9.62万条。此外,他还曾七次荣获全国时评大赛“佳作奖”,应邀在华中科技大学等10多所高校讲学。

在30多年的默默烛照前行过程中,徐林生其中一些文章影响广泛,被专家称为“现象级评论”。如《徐徐道来》中原载于红网的《〈罗刹海市〉不应成为网暴“护身符”》,发表后登上“今日头条”热搜榜第一名,一天阅读量5817万次、跟评超9.1万;时刻新闻客户端阅读量超170.4万;湖南红网理论评论中心主任王小杨评价为“红网近年难得的现象级评论”。
徐林生创作的类似的“现象级评论”还有不少。如《崔永元怼范冰冰:不是八卦是举报》《〈新华字典〉亟需一次咬文嚼字式修订》等等。
其中,《聂树斌案:要舆论监督,不要舆论审判》一文,被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加按语后全文转发,接着又被《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中央级媒体报道,引发司法界和舆论界广泛关注,有业界专家认为,这篇评论的价值是为舆论监督与舆论审判画了一条界线。该作品是最高人民法院微博、网站以及《人民法院报》同时全文转载的时评文章,重庆工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殷俊称为“现象级评论”。
有价值的观点不会过时
建设性为旨要的评论值得尊敬
“翻开《徐徐道来》,读者会被带入一场充满交锋的思想盛宴,既能收获对当今社会的深刻理解,又能感受到推动社会进步的正向力量,是引导公众明辨是非、理性思考,以及提升整体社会文明素养的‘良师益友’。”殷俊表示,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有思想、有观点且充满智慧的评论,是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重要标尺,犹如嘈杂声中一股清流,弥足珍贵,值得珍惜。因此,《徐徐道来》时评集犹如时代微光,散发坚定、理性、法治光芒,在众声喧嚣中默默烛照社会前行之路。
“在众声喧哗时代,有价值的观点永远不会多余。”这是徐林生从始至终坚守的核心理念,在摆事实讲道理同时,就事论事提出前瞻性建议是其突出特点。《徐徐道来》中的时评观点鲜明,一针见血,又不失法治理性。在“凭栏论世”中,犀利剖析复杂社会现象;在“谈经论政”中,深度解读政策改革举措;在“法治视角”中,缜密思考法治事件;在“文教评弹”中,或温暖有力,或直戳痛点……这些评论既有严谨的论证,又不失“人间烟火”,不仅让人在阅读中感受社会纷繁复杂,体味作者的人文关怀,更是徐林生多年来对社会现象深入观察与思考的结晶,有理性、有温度,不乏建设性。部分时评不仅映照社会现实,更蕴含着他对未来的热切期许,体现了其作为公民的道义价值以及公共领域构建一分子的责任。

“用旁观者的冷眼看世界,以在场者的热肠开良方”,是徐林生观察社会的视角,也是写作的初心:深耕时评三十余年,他不仅深谙“在场”与“旁观”的平衡技巧,更是坚持站在“公民立场”上发出来自民间的声音, 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意见,并以此来推动新闻事件的良性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汉语言文学专业出身的徐林生,早在毕业来莞后就树立了在报纸发文章的理想,还修习了法学、公共关系学、经济管理学等多个专业,这让其评论题材更为多元,风格更加个性,观点更加鲜明,在观察、分析和评论社会事件上往往能一针见血,发人之所未发。
知名时事评论人王传宝评价他说,“其文立意高,带着锐度和温度,在指斥时弊的同时,又以建设性为旨要,体现了一个公民的道义价值,成为公共领域建构的一分子,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