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0余座明清古建筑、著名清官海瑞曾在此客居、抗战时期还做过东江纵队的秘密联络点……这里是企石镇江边村,一座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近年来,江边村紧抓“百千万工程”发展机遇,大力推进产业建设、环境整治、古村活化和文旅发展,曾经贫困落后的帮扶村俨然蜕变为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
作为东莞为数不多的自然古村落之一,江边村正不断丰富古村落内涵,全力打造环境上的“新”和“美”,充分挖掘文化上的“古”和“厚”,发展文旅经济上的“融”和“合”,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和美乡村协同发展的路子。该村党总支书记黄少平表示,江边村全力打好“发展引领、产业建设、环境提升、古村活化、党建引领”组合拳,积极探索乡村经济发展新路径,充分挖掘古村文旅潜能,让古村焕发新生机。

人居环境“靓”起来,乡村美景“串珠成链”
水清岸绿、水榭亭台、青砖灰瓦、廊环幽径、麻石巷道……走进江边村,古香古色的祠堂,历经沧桑的古道,古木成荫的公园,芳草萋萋的池塘,深厚历史文化底蕴迎面而来。早晚时分,有不少村民出来休闲散步,乐享绿美生态成果。
“这几年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吸引了很多游客来游玩。”村民黄积根对村庄环境变化很满意,“居住环境这几年搞得很好,包括卫生、文化、娱乐等方面都搞得非常好。大家很喜欢出来散步,有的耍太极,有的跳广场舞。”
近年来,江边村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曾经杂乱无章的闲置地摇身一变成了江边公园。公园涵盖了碧塘、小桥、凉亭、草坪、古树等等,是村民休憩的好去处。

人居环境的改善,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让群众从“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才是关键。黄少平介绍,江边村完善人居环境长效整治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退役军人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干部带头干、党员主动干、群众跟着干”的生动局面,增强村民美丽家园建设意识。特别是利用清理出来的土地、闲置地、废墟等开展“四小园”改造,打造出22处具有古村风韵的景观小品,串珠成链,成为村民日常生活的“打卡点”。
人居环境提升让村民切实享受到环境变好、变美带来的好处,并积极主动参与美丽庭院建设。黄少平表示,自从村里的花卉超市启用后,大大激发了村民建设绿美江边的热情。大家参与社区活动获得积分,并通过积分在花卉超市兑换鲜花和种花工具,从而装扮自家的屋前及庭院,扮靓美好家园。
环境美了,如何让五彩缤纷的绿意不褪色?江边村把目光投向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上。更新了和新增垃圾分类亭,建立厨余垃圾收集站。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推进,村民的文明素养得到大幅提升。不仅如此,古村与新貌相得益彰。江边村通过增加停车位、打造停车管理示范、规范停车运营服务管理等措施,切实加强村内停车规范管理。

地面上的环境逐渐变好,但江边村绝不满足于此,着眼于解决“三线”问题,还村民一片靓丽的“天际线”。黄少平表示,目前“三线”均已经过整治,走线布局清晰、线路整洁,美观且安全,让人看了很是舒心。同时契合古村建筑风格,对围面路、兴贤路、田心岗路等旧房、平坡房、赤膊房进行风貌提升,保持古村建筑风格、本土风情,展现整齐、美观的农房新面貌。
古建筑群“活”起来,从沉睡遗产到文旅融合
江边村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 ,是珠三角地区原生态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这里不仅拥有5000多年前的万福庵贝丘遗址,也见证着东莞古先民的繁衍生息。还完好保留着240余座元代至清代民国的古民居、古建筑。包括13座古祠堂。其中,黄氏宗祠最为出名。海瑞与江边村先贤黄学伊是挚友,海瑞曾在黄氏宗祠客居近一个月,并题楹联一副。
如今,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明清时期的祠堂、书院、民居鳞次栉比。这些曾因村民外迁而逐渐沉寂的历史建筑,如今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重获新生。在文化保护与传承上,江边村成立“江边文化研究小组”,深入挖掘“冠堂公祠的红色记忆”等历史故事,整理出一套完整文化资料,让历史文化在传承中焕发生机。先后被授予“广东省古村落”“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景观村落”“中国传统村落”等称号。
“在东莞类似江边村保存完整的古村落,已经屈指可数,古村落本身就是一种宝贵资源。”黄少平认为,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深入,这种资源将更加稀缺,其价值也将会进一步放大。

正当如此,江边村的振兴之路,不是推倒重建的“造景工程”,而是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共荣。
为实现这一愿景。江边村在制定“百千万工程”规划方案中,坚持以文强村,活化保护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经济,有效保护、活化利用企石历史遗存并在新发展中赋予其新的价值,打造文化旅游品牌,加快建设文化旅游精品项目,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带动乡村文旅经济。
目前,江边村以创新思维推动文旅融合发展,通过引入多元化业态,为古村振兴注入新活力。黄少平介绍说:“下一步将完善‘一心一环四大片区’的规划建设,与专业文旅公司通力合作,以城郊微度假旅游理念吸引旅客,唤醒古村经济复苏。同时促进更多青年村民选择回村创业就业。”

除了做好古村经济文章外,江边村还积极书写“诗和远方”文章。依托140亩的航天水稻田和上百棵古荔枝林,打造集休闲观光、荔枝采摘、劳动教育实践、“航天水稻”种植示范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项目,将美丽资源转化为美丽经济,在农旅融合发展中不断“出彩”。
文化是江边村的灵魂。自古以来,江边村民崇尚耕读、学风鼎盛,历朝历代,名人才俊层出不穷。直至今天,该村文化艺术活动依然非常活跃。怎样更好地传承这种文脉,让百姓有更多的精神滋养?2016年12月,江边村成立了全省首个村级文联,又相继成立了曲艺协会、摄影协会、舞蹈协会等8个艺术社团,还成为东莞市书法家协会创作基地、东莞市美术家协会写生基地、东莞市摄影家协会采风基地。
在这里,老祠堂里粤韵飘馨焕发新生命力,碧水间的鱼跃与骑行者的身影重叠,见证着一个古村落在守住根脉的同时,江边村正以崭新的姿态,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与光彩。

经济发展“强”起来,传统村落产业破新局
在广东思泉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展厅里,企业销售负责人向客户详细介绍了公司专利技术,以及超薄热管、导热硅胶等拳头产品。2024年10月24日,思泉新材料成功登陆深交所创业板,成为继广东朝阳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后,第二家在江边村成功孵化上市的企业。后续又有美信科技公司成功上市。
而思泉新材料、朝阳科技、美信科技三家公司的成功上市,则成为江边村经济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黄少平表示,在三家上市公司的带动下,越来越多高新企业将目光投向江边村,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吸引了大量资金、技术和人才流入,促进了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引领江边村的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上市公司带来的不仅是资金和项目,更带来了先进的创新理念和管理模式。”黄少平表示,江边村借助这些优势,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建立研发中心,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吸引各类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入驻。

然而,曾经的江边村长期受困于经济发展滞后,是典型的帮扶村。但随着“百千万工程”深入推进,江边村紧紧抓住松山湖东部产业工业园区发展机遇,坚定不移地走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之路。积极利用园区统筹红利及现有资源创收增效。同时,积极配合企石镇政府引进五个市重大项目及松山湖统筹项目,预计全部投产后可为村集体创造每年约800万元收入。逐步实现了从贫困落后的帮扶村,转变为进位村;2024年村组两级经营总收入2256万元,总资产达52315万元。
锚定发展新目标,黄少平信心满满。江边村将继续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依托三家上市公司的带动效应,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竞争力。在巩固现有产业基础上,持续服务好现有企业,为企业排忧解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入驻,完善产业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江边村的蜕变,是“百千万工程”在东莞乡村的生动实践。从产业崛起,到文旅繁荣,再到民生改善,江边村正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大步迈进。未来,在各方持续努力下,江边村有望成为东莞的“百千万工程”典型村的范例,书写更加辉煌的发展篇章。

【对话】
东莞日报:当前江边村推进“百千万工程”取得了什么成果?有哪些重点工程项目需要谋划推进?
黄少平:近年来,江边村突出打好“发展向前、产业建设、环境提升、古村活化、党建引领”组合拳,全力推动“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前期已完成了31栋农房风貌提升,在村内“四旁”和“五边”更新了一批整齐美观的绿植和指导村民进行“美丽庭院”建设。更新村内5处垃圾分类亭和新增厨余垃圾收集站,并持续保持村庄干净整洁。在花厅巷、新江四街、江边公园、罗屋岭公园等支路、背街小巷增加约200个停车位。完成了“三线”整治工作,有力改善了村庄人居环境和基础设施,为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进一步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今年我们谋划了基础设施、绿美乡村、文化赋能、经济发展等多个项目,包括提升兴贤路(校前段)、兴仁里和正南门区域等农房风貌;加快推进全村区域的“三线”整治工作;提升新华路、松岭三巷等路段设置相应停车位。随着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的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增收渠道持续拓宽,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