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城:特色活动传古韵 “粤”音童谣润童心
东莞+-莞城视窗 2025-03-24 09:29:43

“月光光,照地堂”“氹氹转,菊花园,炒米饼,糯米团”“洗白白呀洗白白,污糟辣遢有问题,污糟辣遢有问题”“卖懒,卖懒,卖到年卅晚”……这些耳熟能详的粤语童谣是不少东莞人儿时传唱的经典。

粤语童谣作为广东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几代人的童年记忆和地域文化特色。近年来,为传唱日渐式微的粤语童谣,增强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莞城各幼儿园致力于“粤”文化从娃娃抓起,通过创设课堂教学、粤剧进校园、开展多样活动等方式,鼓励孩子从小接触、认识、了解粤语文化,记住乡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展现其魅力和风采。

■莞城中心幼儿园学生表演原创粤语童谣《龙船饭》

延伸阅读

莞城中心幼儿园

传承广府文化 传唱粤语童谣

莞城中心幼儿园自2018年起,在全园普及岭南童谣歌曲传唱,致力于粤语方言传承与儿童对岭南历史的了解。为增强孩子粤语能力,园方以《魅力东莞》传统文化园本课程为基础,创作了一系列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童谣歌曲,这些作品在多个比赛中斩获佳绩,如《我是一头幸福的猪》获2019年东莞市第十届少儿艺术花会幼儿组金奖第一名,《花蝴蝶》《龙船饭》在2022年东莞市第十一届少儿艺术花会音乐专场比赛分获幼儿组金奖第一名和第二名等,还被人民日报、学习强国广东平台等媒体展播宣传。

因在童谣创作传唱等方面成果突出,莞城中心幼儿园于2020年被授予“东莞市童谣创作传唱基地”,2021年成为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2022年获“东莞市重点文艺创作基地——东莞市(莞城)童谣创演基地”,2024年获评“东莞(莞城)小玉兰粤剧创演基地”及“莞脉传承”非遗进校园10周年典范评选“十佳典范单位”。

该园通过打造多元教学策略,选择契合幼儿年龄特征的粤语童谣,融合语言、艺术、游戏及一日生活开展歌唱活动,让幼儿理解童谣内涵。选材上,创作孩子感兴趣、具本土特色的童谣,挖掘其内涵。此外,幼儿园志愿服务队老师积极参与莞城妇联的“莞脉·童承”粤语童谣小组活动,以寓教于乐方式激发孩子学习粤语兴趣。

莞城中心幼儿园表示,未来,幼儿园将发挥艺术情感教育功能,依托艺术传承传统文化,培养幼儿热爱家乡与祖国的情感,让艺术成为幼儿传承文化与生活的方式。

莞城第一幼儿园

粤剧进校园 让孩子们零距离感受曲艺文化

莞城第一幼儿园多年来借助“非遗进校园”项目,将粤剧引进园内,作为5项“莞文化”非遗项目之一,以“莞文化”园本课程为引领,通过开设特色课堂、创新教学、成立学习点等,积极把粤曲粤剧知识融入校园生活,为粤剧文化发展提供范例。

开展“粤剧进校园”时,成立教师小组,聘请资深专家指导实践研究,结合莞城历史文化与第三方合作,建立“莞邑红豆”少儿粤剧曲艺培训基地授课点,成为莞城首家粤剧教育传承基地与学习点。同时,积极组织师幼参与演出、比赛,加强与其他幼儿园交流,提升教学质量。

幼儿园通过多元教学与多样活动营造“非遗进校园”氛围。粤剧主题教学在小中大班设粤剧馆,列为常态主题教学,与其他领域教学目标结合,开展每周五粤语日等系列活动。还成立幼儿粤剧队,邀请专家培训,营造浓厚学习环境。

通过多途径教育实践,莞城第一幼儿园粤剧曲艺教学成果显著。学生在各类展赛屡获佳绩,如2018年幼儿表演《新荔枝颂》获莞城幼儿园庆“六一”艺术展演比赛一等奖,幼儿多次在省级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获“银花”称号等。幼儿园也荣获多项荣誉,2018年获评东莞市戏曲示范单位,2019年成功申报广东省强师工程一般项目立项课题等。

作为“东莞市戏曲进校园示范单位”“非遗在校园传习基地”,莞城第一幼儿园表示,未来将持续深入研究,丰富戏剧项目教学形式与内容,让更多师生、家长接触并热爱戏剧。

文字:记者 叶可欣 通讯员 张筱云 图片: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