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在东莞文联文艺空间举行的“中国作家第一村”文学创作“揭榜挂帅”计划研讨会,展开了一场关于文学创作项目扶持模式的探讨,也折射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发展中一个重要的机制创新命题。

本次研讨会由东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东莞市作家协会、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联合主办,汇聚了全国出版界、作协系统、评论界、媒体界等多领域专家、作家、评论家,并以“揭榜挂帅”计划,试图在文学创作领域开辟出一条资源整合、品牌塑造与精品培育的新路径。

文学创作组织模式的升级
东莞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张彤飚在研讨会发言中指出,从2006年东莞文学艺术院首创全国地级市签约作家制度,到如今打造作家村“揭榜挂帅”计划,东莞在文学机制创新上的探索始终具有先行者姿态。“揭榜挂帅”计划需要立足东莞、辐射湾区、面向全国。

这种多维度的定位,与东莞作为“世界工厂”向“文化强市”转型的发展路径相契合。“揭榜挂帅”模式引入文学创作项目,意味着从选题发布、资源配置到成果验收的全流程再造。这不仅是项目征集方式的改变,更是文学创作组织模式的升级。
花城出版社党委书记、社长、《花城》杂志主编张懿特别强调,这种机制的核心在于“明确创作坐标”,既要设立体现中国故事、湾区气质的主题框架,又要保持题材体裁的开放包容。这种辩证思维,正是破解文学创作“命题作文”困境的关键。

与会专家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题材选择的平衡问题上。广东文学馆副馆长、广东文学院副院长、《作品》杂志社副总编辑郑小琼以自身创作经历为例,提出“草根生命力”的书写价值。这位从东莞打工诗人成长为著名诗人和专业作家的见证者,从东莞的打工者、创业者身上,她发现了这种属于草根大众的蓬勃生命力。“他们刻苦、开拓、灵活、自强、创新,心怀梦想与希望,这种精神也成为了东莞这座城市的底色。”

郑小琼的观点与东莞市作协主席胡磊警惕“追风现象”的呼吁形成呼应,共同指向文学创作对城市本真状态的深度挖掘,并认为“最能表达南方城市精神的文学作品,应该扎根于市井烟火气。”
研讨会专家们探讨观点并未局限于地方叙事。《羊城晚报》东莞记者站副站长余宝珠主张“立足本土,超越地域”,建议通过大湾区视角展现中国故事的丰富性。而知名媒体人谭军波则提出关注东莞篮球文化题材的书写,揭示东莞作为“篮球城市”的文化符号价值。他的观点依据是,据统计,东莞篮球人口超过300万,民间篮球赛事年参与人次逾50万,这种独特的东莞体育生态确实亟待文学书写。

从文字沉淀到文学精品IP裂变
在数字化传播时代,文学精品的打造已不能局限于传统出版路径。多位专家聚焦传播策略创新,形成具有前瞻性的建议矩阵。《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陈涛建议在题材上尽量多元化,聚焦小说、非虚构创作,并正视网络文学的影响力。谭军波也提出“静态文学动态传播”的理念,直指短视频时代的传播规律。数据显示,2024年文学类短视频播放量同比增长120%,这种传播势能的利用将成为关键。

此外,还有专家要注重文学作品的影视化开发,触及IP产业链延伸的核心。参考《人世间》《繁花》等文学改编剧的成功经验,具有湾区特质的作品确实存在广阔的影视转化空间。
广东省传记文学学会会长、作家周西篱从历史维度提出建议,认为东莞莞香、东江纵队、制造史诗、科创高地等具有鲜明的东莞特色,这些题材的历史叙事具有连接古今的穿透力。这种观点与广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东莞文学艺术院柳冬妩增设文学评论类别的提议形成学术呼应,他建议项目征集可设文学评论类别,并借助高校力量,邀请专家学者组团进行课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构建“创作-研究-传播”的立体生态。

面对“揭榜挂帅”计划实施过程与结项可能存在的难题,专家们展现了务实的建设性思考。广东省作家协会创研部副主任林世斌指出创作周期与评审标准的矛盾,建议关注“进行时”的作品,提出多留意正在创作或者即将完成的作品,而作品题材和体裁在征集阶段可以适当放宽。而郑小琼关于“主动邀约本地优秀创作者”的提议,则体现了对创作规律的尊重,只有长期在东莞生活工作、有切身体验的作家,才能写得更鲜活更真切。

在青年作家培育方面,东莞樟木头“中国作家第一村” 公共服务平台负责人王妍介绍的“作家村之夜”文学盛典构想颇具新意。这种集创作孵化、成果展示、文化交流于一体的平台,若能形成持续运营机制,有望复制“乌镇戏剧节”式的品牌效应。
挑战与展望:文学新范式的多维建构
站在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实施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时代坐标上,东莞文联提出的“揭榜挂帅”文学创作计划,既是文化赋能城市转型的实验田,也是新时代文学创作机制改革的探路者。

评论家的思考总有鲜明的思辨性,正如东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胡磊警示的“短期功利主义”和“追风现象”的风险,如何在政策扶持与创作自由间保持平衡,仍需智慧,为避免这种风险,他提出“要善于挖掘体现城市特质的细枝末节和市井烟火气,这样的创作才会有鲜明的辨识度和更高的视野,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众多专家也意识到,未来的实施中,将存在三方面的关系需要平衡:其一是主题引导与创作自主的辩证统一,既要避免题材泛化导致的聚焦不足,也要防止过度设限束缚创作活力;其二是地方叙事与国家话语的有机融合,需要找到“东莞故事”与“中国精神”的价值共鸣点;其三是传统出版与新兴媒介的协同创新,以构建“内容生产-多态传播-IP开发”的完整文学产业链。

研讨会专家们形成了一个共识——“揭文学的榜,挂精品的帅”。这个计划的价值不仅在于产出多部文学精品,更在于探索可复制的文学创作机制。在数字经济重塑文化生态的今天,“揭榜挂帅”计划更展现出东莞的开创性思维,涌动着东莞人“敢为人先”的创新基因。未来,这场始于东江与珠江交汇处的文学机制的实验探索,或将在更广阔的文学版图上绽放得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