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秧机来回作业,为稻田披上新绿;无人机在空中穿梭,为稻种精准撒下药肥……稻田里的隆隆机声,奏响了春耕“交响曲”第一乐章。
春回大地农事忙。日前,2025年全市春耕生产暨农业科技下乡现场会开进博罗县麻陂镇,在田间地头绘出别样春耕图景。放眼博罗全县,农民奔忙、农机驰骋,一幅生机盎然春耕图徐徐展开,为全年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开好头、起好步。

在博罗县罗阳街道浪头村的一块农田上,伴随着阵阵机械轰鸣声,一台花生播种机在农田里来回“奔跑”,颗粒饱满的花生种子簌簌落下。播种机“修”出了一条条整齐的田垄,每条垄上分别有5行小沟,那是花生种子播种的路径。
“这种模式能在种植管理成本与去年基本持平的前提下,将种植密度提升25%,有助于扩产。”博罗县荣嘉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绍荣介绍,后续将使用无人机进行飞防与农事管理,保障花生的管理质效。
“今年新引入的播种机覆土更深更均匀,能进一步降低种子的损耗率。”博罗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周雪霞不时拨开泥土寻找花生种子的“身影”,认真地为新农机的作业效果打分。她解释说,更深更均匀的覆土效果能让花生种子有更好的生长环境,并降低降雨带来的负面影响。
这台新引入的起垄播种一体化机采用了锥形的开沟器,能在起垄播种的同时将田沟内的泥土清理干净,节省了二次修沟的人力成本。这一项项模式和功能的优化提升背后,离不开张绍荣等农户的反馈意见。
2024年,该合作社在博罗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引进了“粤油43”等高产优质花生新品种,同时在耕、种、收等环节引入起垄播种一体化机、植保无人机、花生联合收获机等开展作业。这种全流程机械化的种植方式,有效推动花生提质增产,进一步降低了作业成本。
“通过全流程机械化,上一造的花生产量比预期有了显著提升。”张绍荣高兴地说,在推动花生提质增产的同时,他还留意收集不同农机在花生耕种收流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向中心反馈,并联合农机服务商进行优化调整,“有了新的农机,希望今年能有更好的收成。”

连日来,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接连到罗阳、湖镇、石坝、横河、观音阁等镇(街)“送技下乡”,通过良种良技良法的全方位支持,助力当地农户开展花生机械化种植,春耕跑出“加速度”。
花生是农业大县博罗的一项特色农产品,已有300多年种植历史。作为地上开花、地下结果的农作物,以往花生的种植与收获等重点生产环节主要靠人工,具有播种慢、采收难、用工多、劳动强度大的特点。成本高、效率低,成为当地花生产业形成规模化效益的一大难题。
聚焦这一痛点,县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围绕“全流程机械化”目标,结合花生的品种选育、播种、管理、飞防以及收获等重点环节,因时因地推广相应的机械化技术,助推全县花生产业扩面积、提单产、增效益。
“经过此前的试验数据与初步测算,花生机械化播种可实现均匀密植,产量比人工播种高15%,生产成本可节省约20%。”周雪霞介绍,2024年,博罗全县花生种植面积9万亩左右,干果平均亩产从225公斤提至240公斤。
良种、良机、良法的全方位支持,不仅将机械化种植技术这一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可见可触的增产增收效益,还为广大农户规模化种植花生注入信心。
“机械化技术是我们扩大花生种植面积的基础。”去年,湖镇镇新世界蔬果场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国清运用机械化技术种植了20亩花生,平均亩产湿花生超600公斤。在良种良技的配合下,他对今年的花生种植有了更强的底气。
“今年将继续向村民宣传推广花生机械化种植技术的优势,吸引更多人加入。”张绍荣表示,去年以来,周边陆续有10余户农户参与到花生机械化种植中。未来他将以合作社为单位,统筹对接种子、肥料、农机等资源,为农户提供更便捷的选择,不断壮大花生机械化种植的队伍。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卢泓宇 通讯员林力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