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南城阳光中心小学 肖威《语文老师的写作魔法》
东莞日报教育频道 2025-03-18 20:03:48

在一节平常的语文课上,我带领孩子们深入探索《刷子李》一文中那段精彩的粉刷技艺描写。孩子们很快就在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找到了那段生动的描述:“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天衣无缝,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平平整整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这段文字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将刷子李的粉刷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动作的优雅、声音的悦耳以及效果的完美,无不令人赞叹。然而,孩子们是否真正理解了这段文字背后的写作技巧呢?

突然,我想起了一个学生在《厨艺大比拼》中写的句子:“只见妈妈手起刀落,便把黄瓜切成片了。”这样的句子虽然简洁,却缺乏生动的情景再现和情感表达,无法展现人物的个性。遗憾的是,这种“三无产品”(无画面、无情感、无个性)在学生作文中并不少见。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孩子们虽然能感受到刷子李的高超技艺,但如何用文字将其生动地表达出来,却可能是他们心中的困惑。因此,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任务不仅仅是让孩子们停留在感觉层面,更要引导他们深入理解,掌握写作的精髓。

我先展示了“只见妈妈手起刀落,便把黄瓜切成片了”这句,让孩子们尝试用这种句式来描写刷子李的刷墙情景。不出所料,孩子们写出了诸如“只见师傅的手臂挥来摆去,一面墙很快就刷好了”这样的句子。这些句子无疑是“三无产品”的典型代表。

然而,作者冯骥才从不制造“三无产品”。他在第五自然段中写道:“只见师傅的手臂悠然摆来,悠然摆去,如同伴着鼓点,和着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极是好听。”

读完这句,我立刻问孩子们:“此刻,你看到的只是一个粉刷匠吗?你仿佛还看到了谁?”

“指挥家!”“音乐家!”孩子们纷纷回答,他们的想象力似乎被激发了。

“没错,作者一边用文字捕捉刷子李的动作,一边还在脑海中展开了想象,他把刷子李想象成了一个指挥家、一个音乐家。这是什么和什么的结合呀?”我满怀期待地问。

“虚实结合!”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那几个大嗓门的孩子眼睛里闪烁着光芒,我猜他们一定是想起了上期学过的《鸟的天堂》。

我顺势引导孩子们继续品读下一句。不出所料,孩子们敏锐地察觉到这一句也运用了“虚实结合”,不过这一次作者是把刷子李想象成一个画家了。

眼看时机成熟,我再次出示“只见妈妈手起刀落,便把黄瓜切成片了”这一句,缓缓地问:“现在,你会怎样修改这一句呢?”

“只见妈妈轻轻抖动纤纤玉手,菜刀便在砧板上跳起了轻快的舞蹈,还发出了哒哒哒的脆响,那声音极是好听。伴随着菜刀的起起落落,一条硬挺瘦长的黄瓜瞬间变成了一列前后对齐、叠放规整的薄翡翠片。”玥玥迫不及待地站起来说。

顿时,全班掌声雷动。

接着,我们欣赏了一段上届学姐悦天的文字:于是我再次期待地冲去厨房,见妈妈正切配料,白白的蒜,红红的椒,在妈妈纤纤玉手之下,菜刀有频率地落下,白蒜末、红椒碎仿佛是艺术品一般摆入碟中。

语文之道,唯有发现,方得精髓;唯有运用,方成表达。通过这堂课,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更掌握了如何通过“虚实结合”等写作技巧,将场景写得生动有趣。这正是语文老师的课堂妙用——点燃孩子们的想象力,引导他们从观察到表达,从感觉到理解,最终写出有画面、有情感、有个性的文字。

作者:东莞市南城阳光中心小学 肖威;指导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