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观察|东莞102个堵点“焕新”记
东莞+ 2025-03-18 12:21:15

城市的脉搏,在车水马龙中跳动。在东莞,交通如同城市的血液,其顺畅与否,直接关系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居民的幸福感。当夕阳的余晖洒在红川路与梨川路交叉口簇新的信号灯上,车流如织,却有序前行。直行车道的导流线清晰可见,西进口的车辆随着信号灯节奏交替通行,曾经的拥堵“死结”已悄然松动。这一幕,是东莞交通治理成效的生动缩影,也是这座城市在交通疏堵“攻坚战”中取得阶段性胜利的有力见证。

▲改造后的八一路与虎英路交叉口

记者亲历:

交通堵点的华丽转身

在东莞的交通版图上,多个曾经的拥堵“重灾区”如今正展现出全新的面貌。以红川路与梨川路交叉口为例,过去,这里因无信控交叉口、车流冲突大、车道功能不明确等问题,成为司机们的“噩梦”。然而,如今增设的信号灯与“运河东一路—红川路”信号灯联动,如同给混乱的车流装上了“指挥棒”,规范了行车秩序。同时,红川路西进口增设的直行导流线,为直行车辆开辟了专属通道,使其能够顺畅通行。记者在现场观察到,尽管车流量依然庞大,但车辆运行有序,没有出现以往那种混乱的抢行现象。高峰时段,车辆虽行驶缓慢,却始终保持着前进的状态,没有长时间停滞,拥堵状况得到了明显缓解。

▲红川路-梨川路交叉口改善前后成效对比

八一路与虎英路交叉口的改造同样令人瞩目。交通部门对车道布局进行了优化调整,将东进口车道由“2左+3直”改为“1左+4直”,并增设左转导航线。这一举措充分发挥了车道的通行潜力,使车辆能够更加顺畅地通行。改造后,东进口通行能力提升了33%,虎英路北进口通行效率提高了50%,极大地缓解了该交叉口的交通拥堵状况,让车辆快速通过,减少了市民的等待时间。

▲银山商业街-东宝路交叉口改善前后对比图

银山商业街与东宝路交叉口的交通状况也得到了显著改善。以前,直行车辆排队过长,常常挡住掉头及左转车辆,大井头路进口道车流量大,车道无法满足需求,且交叉口东西人行过街横道较长,行人过街存在安全隐患。如今,东宝路南进口压缩绿化带,展宽了一条掉头车道,大井头路东进口设置借道左转,还调整了人行过街横道并增设了过街安全岛。记者观察到,东宝路南进口车辆左转及掉头效率有所提升,大井头路东进口车辆通行也更加顺畅,行人过街也更加安全有序。

▲莞龙路—东江大道前后改造对比图

在莞龙路与东江大道的交叉口,提前设置的掉头口有效分流了车辆,提升了掉头车流及直行车流的通行效率。而在莞龙路与莞龙收费站匝道掉头口,拓宽并优化交通组织后,车辆停车延误显著降低。这些改造措施,如同一把把精准的“手术刀”,在关键节点上巧妙施力,疏通了交通的“经络”,让城市的交通运行更加顺畅。

市民心声:

从出行焦虑到安心畅行的幸福感提升

交通堵点的治理,不仅改变了道路的通行状况,更深刻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通勤族王女士表示:“以前下班经过红川路要堵半小时,现在10分钟就能通过!”周边商户陈老板也说道:“银山商业街路口改造后,顾客进出方便多了,生意也好了。”行人李阿姨则表示:“安全岛让过马路安心不少,希望更多路口推广。”

▲红川路与梨川路交叉口

出租车司机陈师傅说:“以前跑这几条路,一到高峰期就发愁,堵得心烦。现在确实好多了,至少不会一直堵着不动。就像红川路与梨川路交叉口那边,以前信号灯没优化的时候,每次经过都要等好久,现在虽然还是要排队,但时间明显缩短了。不过,车越来越多,早晚高峰还是有点堵,希望能继续改善。”

“以前每天上下班经过大井头路,堵得让人心烦意乱,现在东进口设置了借道左转,左转通行顺畅多了,节省了不少时间。”一位在附近工作的上班族如是说。一位经常步行经过莞龙路—莞龙收费站匝道掉头口的市民也表示,掉头口的拓宽、过街斑马线的设置以及灯控过街的实行,让行人过街更加安全便捷,再也不用担心车辆掉头时的混乱与危险。

这些市民的心声,汇聚成了对东莞交通治理成效的肯定,也反映了交通改善给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感提升。

民生启示

多维度治理举措的协同发力

从官方数据来看,2024年东莞通过借道左转、车道调整、局部加宽、渠化路口、优化交通组织及信号灯配时等一系列措施,结合短平快的方式,完成了102个拥堵节点的治理。在汽车保有量超400万辆的城市中,东莞市交通健康指数排名第5;通勤交通拥堵综合排名28、通勤成本排名97,整体交通运行状况良好。

然而,在取得这些成绩的同时,堵点治理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各堵点通行能力有所提升,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车流量持续增长,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段,交通压力依然较大。以记者体验的几个堵点为例,虽然拥堵状况得到缓解,但在高峰时段,车辆排队的现象依然存在。而且,部分司机和行人的交通意识还有待提高,电动车抢道、行人不遵守交通规则等行为,给交通秩序带来了一定影响。

▲改造后的八一路与虎英路交叉口

在记者看来,东莞的交通疏堵工作尽管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这些成果离不开相关部门的积极谋划和有效措施。通过精细化的治理手段,挖掘道路的通行潜力,在有限的空间内提升了交通效率,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交通治理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满足于当前的成绩。

一方面,要持续关注车流量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动态调整交通治理措施。可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时监测交通流量,精准优化信号灯配时,进一步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另一方面,要加强交通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市民的交通意识,营造文明出行的良好氛围。只有让每一位交通参与者都自觉遵守交通规则,才能从根本上改善交通秩序。

此外,在进行交通设施改造时,应充分考虑不同出行群体的需求,平衡效率与公平。例如,在调整车道功能时,可以通过合理规划绕行路线、设置引导标识等方式,尽量减少对部分司机的影响。同时,要进一步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吸引力,鼓励市民绿色出行,减少私人汽车的使用,从而缓解道路交通压力。

▲改造后的红川路与梨川路交叉口

东莞的交通疏堵“攻坚战”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胜利,但前方的道路依然任重道远。102处“手术刀式”改造缓解了局部阵痛,但机动车保有量突破400万辆的现实,让每一次疏解都可能催生新的淤塞。值得一提的是,精细化治理正将市民从“绝望式拥堵”推向“可忍受的等待”。

未来,期待东莞在交通治理领域继续发力,为市民创造更加便捷、高效、安全的出行条件,让城市的脉络更加畅通,让市民的生活更加美好。

文字:记者 刘敏珍 图片:记者 陈帆 编辑: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