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近岁晚,余晖洒落在古老的街道上,两旁的店铺渐次亮起了灯光。在这条老街上,有一家看似普通的店铺——怡兴婚嫁用品。
店主刘苏虾,街坊们亲切地称他为虾叔,他是东莞第四代纸扎灯笼的传人。虾叔对花灯的制作近乎苛刻,他说:“真正的工匠,是连一根竹篾都不肯马虎。”
这天清晨,露重秋寒,六十多岁的虾叔要去砍竹子了。穿上黑色雨靴,拎起两把镰刀,便朝深山竹林走去。走在崎岖的山间,弓腰穿梭在竹林里,后背汗湿了一大片的虾叔开始挑选起竹子来。看看这株竹子,枝干颜色太深,竹龄太老,不合适;摇摇这株,太细,容易弯折。哎,这株刚刚好,看这色泽,看这长势,是长了三到五年的竹子,这样的竹子既柔韧又不易折断,最合适用来制作灯笼。虾叔一株株提刀砍落,绑了满满一捆,擦擦汗水,深一脚浅一脚扛着重重的竹子,走下山去。
天色渐暗,劳累了一天的虾叔并没有停歇。晚饭过后,他又习惯性地在工作台前坐了下来。
老伴看了忍不住劝道:“休息一下吧,总是弯腰做花灯,颈椎腰椎那都受不了呀!”“没事,石排中坑祠堂那批订单还得赶,可不能耽误人家啊!”
“唉,你都多大年纪了,花灯做得差不多就可以了。”“不行,我得好好做,这些悬挂在祠堂的灯笼不但要结实、美观、大方,那上边的字也非常重要,不能出任何差错,不然,可就砸招牌咯!”
说完,用笔蘸着蓝色颜料,在灯笼上一笔一画地写起来。此时,在他笔下书写的不是一个个的字,而是对乡亲们家族历史的尊重与敬畏。
虾叔的工作台上,时常可以看到一些被踩坏的灯笼。每当遇到制作不好的灯笼,他从不犹豫,直接一脚踩碎。“编得不好,哪怕踩烂十个、二十个,心里也不觉得亏欠。” 因长期劳作,虾叔的双手关节变得粗大,手上结了一个个厚实的老茧,但正是这粗糙的手,将祖辈的手艺一做便是一辈子。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中,在东莞这片文化的沃土上,还有很多像虾叔那样的手艺人。他们历经岁月的磨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告诉世人:无论世界如何变幻,总有那么一些人,愿意为心中的那份信念默默坚守。这或许就是东莞传统手艺人最动人的地方。
择一事终一生,不为繁华易匠心。从青丝到白发,虾叔用他半个多世纪的岁月诠释了匠心精神——这就是莞邑风骨!
作者:东莞市塘厦第一小学 六年级 8班 曾琬尧;指导老师:黄珊霞
